朱元璋都给了他们很大的权力,让他们从中明争暗斗,自己在居中制衡,十分地舒服,可是令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洪武三十一年,晋王朱棡也先他一步而去了。这一下子,本分两雄并立的局面,一下子变成了燕王一家独大,这让一向小心谨慎的朱元璋感觉到了一丝丝不安。
他迫切的想找一个人来制衡朱棣,找来找去就找到了十五字辽王朱植,因为秦王、晋王的儿子都还太小了,太嫩了,又是朱棣的侄子,根本玩不过朱棣。而朱植也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在北方干的也很不错,所以朱元璋就开始扶植他的势力,好让他来制衡燕王。
朱棣明显感觉到了这一点,这次带人进京有两个目的,第一个是到孝陵哭一番,好向天下人显示一下自己的孝顺;第二个就是摸摸朝廷的底,进一步打探朱元璋临死之前都做了什么安排,到底有没有针对自己。
然而,就在他带着手下催马疾驰,快到江边的时候,一名小校打马迎面赶来。
这么小校是他率先派去的斥候,朱棣见他回来后,立即停住了战马,一脸焦急地问道:“前面的情况怎么样?”
那名小校骑在马上行了一个军礼,一脸沉重地说道:“启禀殿下,情况不太好。江边驻满了大军,渡口也被封死了。守将说先帝有遗诏,不让藩王奔丧,让我们回去。”
“岂有此理?”朱棣只感觉一股怒火从胸中升起,气得脸色发紫,瞪着眼睛说道:“本王乃先帝的儿子,父亲死了,岂有不让儿子奔丧的道理?你去告诉江边的人,让他们转告允炆。本王只是想祭奠一下父皇以尽孝道,他不是最讲究孝顺吗?总不能只让他尽孝,不让本王尽孝吧。”
“小人遵命。”那名小校骑在马上行了一个军礼,然后转过身去,打马来到了江边,当然,他跟江边的守将说话的时候是肯定不会像燕王那样趾高气扬的,而是客客气气地跟人商量。
江边的守将见到这种情况也为难了,经过商量之后,他们决定上报,碰到自己不能解决的事情就找领导,这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流传下来的不二秘籍。
这个难题被江边的守将层层上报,最后报道了朱允炆那里。朱允炆坐在金銮殿上,看着眼前的奏折,心里也很犯难,允许燕王奔丧吧,谁知道他带那么多军队来想要干什么?不允许燕王奔丧吧,不让人家尽孝这种事怕是也说不过去,传出去怕是会引起天下人的物议,有损自己贤明之君的名声,沉着脸,一副十分为难地样子对着他的心腹说道:“诸位爱卿,对于燕王的这个请求你们怎么看?朕是答应他,还是不答应他?”
“这……”黄子澄也犯难了,他是儒家的信徒,儒家最重视的就是一个“孝”字,不让别人尽孝,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但是燕王是什么人他很清楚,他是当今藩王中的最强者,早在朱标在世的时候,蓝玉就提醒过他,燕王对皇位很觊觎,朱标不在了,秦王、晋王这几个比他年纪大的藩王都死了,论辈分,论实力他都是最强的,这个时候你说燕王突然遵纪守法,不想当皇帝了,那打死黄子澄他都不信。
这时候,还是建文帝的班底中最有谋略的齐泰站了出来,道:“启禀陛下,臣以为,陛下可以令燕王单骑前来吊丧,他说带来的部队则不许过大江。”
一语点醒梦中人啊,朱允炆恍然大悟,你不是要尽孝吗?自己一个人来啊,带那么多军队算怎么回事,朕就在这里等着你,你想来就来吧,脸上顿时浮现出了笑容,十分高兴地说道:“准奏。就依照兵部尚书所言,命人告诉燕王,他若想来吊丧可以,但只能一个人来。”
“臣遵旨。”齐泰又向朱允炆施了一礼,然后立即派人将诏书发了出去。
话说燕王朱棣在江边等了半天,终于见到了对面来的使者,那名使者也是明军的小校,带着连个随从,划着船就来到了对岸。
上岸之后,朝廷的使者整了整衣冠,慢慢地走到了朱棣的跟前,先向他施了一礼,道:“小人参见燕王,请燕王接旨。”
朱棣骑在马上,动都没动,趾高气扬地说道:“念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他迫切的想找一个人来制衡朱棣,找来找去就找到了十五字辽王朱植,因为秦王、晋王的儿子都还太小了,太嫩了,又是朱棣的侄子,根本玩不过朱棣。而朱植也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在北方干的也很不错,所以朱元璋就开始扶植他的势力,好让他来制衡燕王。
朱棣明显感觉到了这一点,这次带人进京有两个目的,第一个是到孝陵哭一番,好向天下人显示一下自己的孝顺;第二个就是摸摸朝廷的底,进一步打探朱元璋临死之前都做了什么安排,到底有没有针对自己。
然而,就在他带着手下催马疾驰,快到江边的时候,一名小校打马迎面赶来。
这么小校是他率先派去的斥候,朱棣见他回来后,立即停住了战马,一脸焦急地问道:“前面的情况怎么样?”
那名小校骑在马上行了一个军礼,一脸沉重地说道:“启禀殿下,情况不太好。江边驻满了大军,渡口也被封死了。守将说先帝有遗诏,不让藩王奔丧,让我们回去。”
“岂有此理?”朱棣只感觉一股怒火从胸中升起,气得脸色发紫,瞪着眼睛说道:“本王乃先帝的儿子,父亲死了,岂有不让儿子奔丧的道理?你去告诉江边的人,让他们转告允炆。本王只是想祭奠一下父皇以尽孝道,他不是最讲究孝顺吗?总不能只让他尽孝,不让本王尽孝吧。”
“小人遵命。”那名小校骑在马上行了一个军礼,然后转过身去,打马来到了江边,当然,他跟江边的守将说话的时候是肯定不会像燕王那样趾高气扬的,而是客客气气地跟人商量。
江边的守将见到这种情况也为难了,经过商量之后,他们决定上报,碰到自己不能解决的事情就找领导,这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流传下来的不二秘籍。
这个难题被江边的守将层层上报,最后报道了朱允炆那里。朱允炆坐在金銮殿上,看着眼前的奏折,心里也很犯难,允许燕王奔丧吧,谁知道他带那么多军队来想要干什么?不允许燕王奔丧吧,不让人家尽孝这种事怕是也说不过去,传出去怕是会引起天下人的物议,有损自己贤明之君的名声,沉着脸,一副十分为难地样子对着他的心腹说道:“诸位爱卿,对于燕王的这个请求你们怎么看?朕是答应他,还是不答应他?”
“这……”黄子澄也犯难了,他是儒家的信徒,儒家最重视的就是一个“孝”字,不让别人尽孝,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但是燕王是什么人他很清楚,他是当今藩王中的最强者,早在朱标在世的时候,蓝玉就提醒过他,燕王对皇位很觊觎,朱标不在了,秦王、晋王这几个比他年纪大的藩王都死了,论辈分,论实力他都是最强的,这个时候你说燕王突然遵纪守法,不想当皇帝了,那打死黄子澄他都不信。
这时候,还是建文帝的班底中最有谋略的齐泰站了出来,道:“启禀陛下,臣以为,陛下可以令燕王单骑前来吊丧,他说带来的部队则不许过大江。”
一语点醒梦中人啊,朱允炆恍然大悟,你不是要尽孝吗?自己一个人来啊,带那么多军队算怎么回事,朕就在这里等着你,你想来就来吧,脸上顿时浮现出了笑容,十分高兴地说道:“准奏。就依照兵部尚书所言,命人告诉燕王,他若想来吊丧可以,但只能一个人来。”
“臣遵旨。”齐泰又向朱允炆施了一礼,然后立即派人将诏书发了出去。
话说燕王朱棣在江边等了半天,终于见到了对面来的使者,那名使者也是明军的小校,带着连个随从,划着船就来到了对岸。
上岸之后,朝廷的使者整了整衣冠,慢慢地走到了朱棣的跟前,先向他施了一礼,道:“小人参见燕王,请燕王接旨。”
朱棣骑在马上,动都没动,趾高气扬地说道:“念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