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杨主任的第一个恳求!(求月票,推荐票)-第2/3页

加入书签
    在波音777的设计中,把过去的串行研制流程变成并行研制流程,先后组织了238个“设计-生产协同组”,强调所有小组的成员必须在同一个地方办公,注重从设计开始就把可靠性、维修性都设计到产品中去,以减少设计更改和缩短研制周期,达到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

    诺斯罗普公司是美国生产军用和民用飞机及导弹的主要公司之一。由于产品越来越复杂,使得设计队伍不断扩大,并且设计、制造人员很分散,存在对客户需求变化反应慢、信息传递渠道不通畅等问题。

    为此诺斯罗普公司决定采用并行工程方法,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制造、材料、质量、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建立包含全部产品信息的计算机数据库,所有设计人员共享一个数据库,及时交流信息,修改和完善产品设计。这种做法使公司获得了良好效益,其飞机舱壁设计时间由13周减少到6周,人员利用率也大大提高。

    这种先进的系统科研方法,如今提早十一年被杨卫平引入了华夏的国防工业领域,对华夏现有的科研工作者所造成的思想冲击和思维创新,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杨卫平之所以现在抛出并行工程理念,除了改变华夏科研工作者的思想创新,另一个目的就是要使得华夏对大型计算机及网络的研究更进一步得到重视,并加大投入进行扩展领域的研究。

    华夏在大型计算机和巨型计算机的研究方面,并不比欧美发达国家差多少。

    1958年8月1日,我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M103诞生。它的平均运算速度为每秒30次。经改进,配置了磁心存储器后,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1800次。这台计算机的诞生,凝聚了我国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此时,我国的世界数学大师华罗庚教授和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钱三强教授都十分关注这一新技术。从1951年起,他们先后聚集国内外相近领域人才加入到中国的计算机事业中。

    在大师们的努力和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由原七机部张梓昌高级工程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M103在1958年交付使用。随后,由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M104在1959年也交付使用。在M104机上建立的、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编译系统也于1961年试验成功。

    M103/M104机相继问世后,我国已经初步掌握了计算机技术。此后,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国计算机研发水平发展迅速。

    在103机、104机研制成功之后不久,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而且成功运转的通用电子计算机107计算机问世。

    107计算机是一台小型的串联通用电子管数字计算机。机器主频62.5kHz,平均每秒运算250次。这台计算机共有各种程序100多个,包括检查程序、错误诊断程序、标准子程序、标准程序和各种应用程序等。

    华夏科学技术大学以107计算机为依据,编写了和,作为该校计算机专业、力学系、自动化系、地球物理系的教材。

    同时,104机负责人之一的吴几康,也率领团队担负起自行设计119型大型通用计算机的重任。终于,在1964年4月,119型机研制成功。它是我国首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计算机,与每秒运算1万次的104型机相比,运算速度快5倍,内存容量大8倍,外部设备和供电系统的性能均有明显改进。

    正是有了在计算机研究领域的扎实基础,这才有了国防科技大学第一台每秒钟运算达1亿次以上的计算机——“银河”,在1983年12月22日研制成功。

    华夏和日本在1984年正式恢复外交关系并建交后,由于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缺乏重视,从而导致我国很多先进技术被小日本偷走,其中损失最大的就是银河计算机和景泰蓝工艺!

    而今,身任华夏国防科工委第一任主任的杨卫平,不仅要加快加大华夏在计算机研究领域的投入,更重要的是他在这次大会上,将并行工程思想和计算机技术,全都列为国家最高机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