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沉吟良久,方才勉强说道:“既然诸位爱卿以为此举有利于天下吏民,寡人便勉为其难,依照此议而行罢了。”
对于这一时刻,汉王已经企盼了很久,只是因为出身微寒,老是怕有人出来闲话,故而转了这么一大圈,也就是为了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其实就凭实力而言,他如果要做老二,谁又敢僭越去当老大呢?
如今好不容易做成了这个好机会,又怎么肯轻易放过?当下便择定二月二十八日,在定陶汜水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国号为汉,暂定洛邑为国都。
此后,汉王刘邦便成了大汉朝的高祖皇帝。
礼成之后的几天里,各路诸候王都受皇命领兵回到封地。
高祖由一介平民而得了天下,自然是依靠手下众多的臣子。这时要着手分封有功之臣,却实在是头绪繁杂。便想先对几位重臣做个交待,以便日后有所倚靠,共同商议此事。
武将之中,以韩信为最。但韩信早已经受封为王,而且一再受到加封,日前又受戚美人的提议,得到了一番空头的封赏,算是马马虎虎可以交代得过去了。
谋臣之中,自然是以张良之功为最。但张良曾经屡次弃汉就韩,始终令高祖难以释怀,一直以来都是用而不信,从来就没有将他当作亲近之人相待。
“子房有运筹帷幄之智,决胜千里之功,可在楚地自择三万户食邑。子房如果选定了,朕无不相从。”高祖召来张良许诺道。
张良半晌不语,内心却如烧开的水一般地翻腾:果然如料想一般,高祖是个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之辈,他并非不了解自己的平生之愿,不将自己封到故土韩国,而是封到韩信所辖的楚国地面上,心机可谓深沉。此举无非是想一山困二虎,达到以张制韩或者是以韩制张的目的。自己乃是一介谋士,日后如何能够跟手握重兵的楚王抗衡?如果接受了这个封赏,只怕要为日后招来无穷无尽的祸患。
“多谢主公大恩!只是张良不敢领受。”张良推辞道,“张良只是帐下一谋士,当初出道只为报得灭韩之仇,方才雇请勇士刺杀始皇帝。后来又在留县识得皇上,得以留用在帐下,此后皇上对臣言听计从,使得张良达成了平生之志。张良于愿足矣!待得国事稍定,张良当随赤松子游,岂敢贪恋人世的繁华?皇上如果一定要施惠奖赏,便将当初相识之地相赐,张良感激不尽。”
“那可不行!”高祖道,“子房乃是世间的大才,自当为大汉多尽些心力才是。既然子房如此坚持,朕便暂封子房为留候,其余诸事等到迁往国都之后再行议定。只是眼下封赏之事头绪繁多,子房可得多为朕出些主意呀!”
“好你个无赖!又要不吃草,又要马儿快快跑。如今张某姑且遵命留下,不为自己,也得为雉妹妹母子尽些心力。”张良心里这样想着,嘴上却答道:“此事臣也想过:若要论功行赏,首先得对各位谋士、将领的功劳进行评定,这可是个极大的麻烦。不知道皇上心中可是有了打算?”
“子房也了解,朕出身于平民,对这类事情可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自然不知道要从何处做起。子房乃是世家子弟,见识广博且又洞明世事,应当有绝妙的高招可以教朕。”
“如此大范围的封赏,乃是旷古未有之事,臣也未曾见识过。不过依臣所见,越是纷繁复杂的事情,用简单的方法处理往往越见其效。皇上莫如提供些机会,让众人先自行排定一番为好。”张良知道高祖又开始施展泼皮手段,打算赖上自己了。却也不以为意,仍然像从前一般献计献策。
“果然是妙策!”高祖不由赞道,“朕得子房,如鱼得水,何其幸也!”
“皇上谬赞,微臣惶惑无地!”高祖又想故伎重演,用空口奖赏来收拢人心,张良却也只得逊谢道。
“那么,以子房之见,当用何种方法为妥?”汉王又问道。
“自然是大宴群臣了。”张良笑道,“那种场合最适于皇上发挥。”
“毕竟是子房知朕。”高祖道,“只是眼下似乎还不是最佳的时机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