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摩尼教-第2/3页

加入书签
    唐代宗大历三年,敕准回纥摩尼教徒在长安建摩尼寺──大云光明寺。其后,又应回纥之请,于荆州、扬州、越州等州建寺。唐宪宗元和二年,再于河南、太原建摩尼寺二所,并派专员保护,自此以后,摩尼教寺满布中原境内。摩尼教教士随*教使者来华,他们得到唐帝礼遇,在中原迅速传播。

    长兴元年,回纥宰相下令摩尼教五百七十三人入朝一同迎接公主,可见其藉回纥与唐关系,势力已延伸到朝堂层面。在元和八年宴归国的回纥摩尼人,受令至中书见宰相,由此可见,摩尼教徒经常由回纥至唐,并得唐皇室礼待。

    唐武宗会昌元年,回纥被的黠戛斯击败,国势衰落,唐廷对回纥和摩尼教的态度立即改变。

    武宗会昌三年,回纥国势衰落,从中原撤兵,要求唐室‘安存摩尼’,但唐突改前态,下令禁江淮诸镇的摩尼寺。

    会昌灭法时,摩尼教亦难逃其劫,说:‘会昌三年四月中旬,敕天下杀摩尼师,剃发令着袈裟,作沙门形而杀之。’事实上,朝廷于会昌元年已下令没收摩尼教资产与书像等物,由于一些摩尼教没反抗,致令长安女摩尼死者达七十二人。

    摩尼教遭严重打击后,转而成为秘密宗教,现今流行于淮南、两浙、闽地、江东、江西等地。”

    杜大雷问道:“和尚,现在摩尼教的教徒很多吗?”

    泰钦答道:“应该是不少,摩尼教徒敬摩尼为光明之神,并崇拜日月。教徒服色尚白,提倡素食、戒酒、裸葬;讲究团结互助,称为一家,认为世上光明力量终必战胜烟暗力量。他们在民间秘密结社,互帮互助,所以谁都不知道他们到底有多少人。”

    泰钦顿了顿,开口问道:“杜施主,你刚才吟诵的短句,是从何得知的?你们不应该和摩尼教有瓜葛啊?”

    杜大雷见四周没人,就在泰钦耳边小声说道:

    “和尚,这首短句,是我从千年之后得知的。”

    “啊!”泰钦惊呼出声,“怎么,摩尼教竟然流传了上千年?”

    “嘿嘿,摩尼教不但流传了千年,而且还在四百年后,出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创建了一个朝代呢。”

    泰钦惊诧不已:“竟然有此等事情!那我佛教如何了?有没有被这个朝廷禁止?”

    杜大雷笑着说道:“和尚,你不用担心,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就大力的禁止明教的传播,他把明教列为邪教,不遗余力的打击,后来造成了明教教徒多次造反,把他的子孙后代弄得焦头烂额的。”

    泰钦又问:“这位朱,朱什么把国号真的命名为明教的‘明’吗?”

    “确实如此,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富家放牛。十六岁时,入皇觉寺出家。二十五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三年后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

    同年,攻占金陵,将其改为应天府。十二年后,朱元璋击破各路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泰钦不解的问道:“他不是佛门弟子吗?怎么又和摩尼教有了瓜葛?”

    “朱元璋十五岁那年,家乡发生了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

    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邻居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邻居家的土地上。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不久,当地出现饥荒,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这样,年仅17岁的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也只好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外云游的三年,他听到了民间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北方的白莲教也在进行同样的宣传。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触到了不少明教的教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