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人在推断努尔哈赤如果不在1626年,攻打宁远的一战中落败,然而明军将领袁崇焕的防守如果被攻克。是不是大清的朝局又是一番景象。
那样,事实的大清又是一个元朝的复刻版,一个换汤不换药的历史格局。
那会是努尔哈赤坐下北京城,属下代善、阿拜、汤古代、莽古尔泰、塔拜、阿巴泰、皇太极、巴布泰、德格类、阿济格、巴布海、赖慕布、多尔衮、多铎、费扬果共十五个儿子,公同瓜分大明以后的江山。
汉民会更加的凄凉悲苦,历史文化和经济会退回到秦朝以前的春秋时代此前300年。
为什么这样说?毕竟北部崛起的民族,它的三种东西是没有的。
其一是历史文化渊源。它只有几十年的后金文明,此前的一切文化它绝对不会顺延和继承。文明的落后,一个民族如何谈富裕和富强。
整个华夏民族都会退回到刀耕火种,依靠自然资源生存的历史时期。
其二,野蛮的民族体制,它如何治理一个泱泱大国。毕竟它的前身是半奴隶,半封建领主制度。必然以民众为奴隶,实行愚民政策,奴化作风。一个不开化的草原部族,能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强大国家,我们只有去他们的短暂历史中去寻找亮点。
其三,它的民族自身并没有更多的技术含量,和民族普遍存在的个性。它想在汉民事实引进西方佛教一千年,自己拥有道教数百年,还有五千年文化的汉民臣服,这个工程巨大,其实很浩瀚。
女真族是一个事实没有自己民族悠久文明,没有科学的管理体系,没有技术含量的一个小民族。
它面对的会是一个大世界,一个大民族。
它要是继续推行努尔哈赤的,顺民招安,乱民则杀的态度。
估计它的暴行要誉满神州......毕竟汉人是有鲜明的民族个性的。
此刻的一任新皇,他屡败朝鲜,四面结盟,为的是什么?
因为国家内外交困,国际矛盾,国内贵族之间的利益矛盾都是层出不穷。
内部去安定民心,外部不进行外交策略。这个新确立的女真国大清,它亦会死在襁褓之中......
爱新觉罗皇太极,在国内大力实行改革时,并没有放弃努尔哈赤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政策。
他认为要战胜明朝,首先要征服蒙古和朝鲜,这既可以解除后顾之,又可以利用他们的力量,共同对付明朝。
所以天聪元年一月,皇太极不宣而战,命阿敏、济尔哈朗、阿济格等人,率三万大军入侵朝鲜,迫使朝鲜签订《江都和约》。
1636年,皇太极又以朝鲜“屡败盟誓”,“助明害我”为由,亲率十万大军入侵朝鲜,包围南汉山城。
朝鲜国王李,被迫投降,称臣纳贡,允诺与明朝断绝往来,并将王子送沈阳为人质。
对蒙古,皇太极采取“慑之以兵,怀之以德”的政策。
首先争取与察哈尔林丹汗不和的科尔沁、喀喇沁等部的归附。
天聪二年,达成共同征讨林丹汗的协议。
经过几次征战,林丹汗势力已经大衰。
天聪八年,林丹汗在青海大草滩出痘病死。
九年初,皇太极命多尔衮等率一万人渡黄河西进,至托里图,俘获了林丹汗子额哲及其部众一千余户,统一了漠南蒙古。
为了笼络蒙古封建的上层贵族人等,皇太极用联姻、赏赐、封王封爵、定外藩功臣袭职例、崇奉喇嘛教、与西藏僧俗头领建立联系等手段,取得了蒙古诸部的支持和效忠。
为了弥补女真,满洲人数太少的根本弱点,清除北方、东北方向来的威胁,斩断明朝右臂,皇太极加紧进行统一漠南蒙古各部的征抚工作。
一方面屡派使者,招诱巴林等部归附,另一方面,集中兵力对付察哈尔部林丹汗。
从17世纪初开始后金即与漠南蒙古(即今内蒙古)察哈尔部发生一些小规模军事冲突。
不过直到此时,由于之前后金的羽翼实力尚未丰满,努尔哈赤不敢同时与明朝和漠南蒙古进行两线作战。萨尔浒战役大获全胜后,后金继续攻击明朝驻守的铁岭,大伤元气的明朝此时不得不向末代蒙古大汗林丹汗求援,并给予蒙古以经济方面的好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