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明朝抗倭

加入书签


    在26年前,很多老一辈人曾经看了《火烧圆明园》这部电影后,都有过如此的感慨。

    我们自己制造发明的火药,为何变成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回来了?

    还有一群人可笑的假设,我们要是有通用机枪和城市主战坦克,区区200人,就可以打跑八国联军......

    其实我只能说,不懂历史谈文化,不懂过往谈军事,终究是一个愚人自娱的说法。

    就是每个大清禁军都人手一把马克辛机枪,也挽回不了一个民族悲催的命运。

    因为什么?

    因为一个不科学的朝代,孕育了一群腐朽人群,空有一个泱泱大国,但是他们没有励精图治的决心与行动。

    他们不是没有购买洋枪洋炮,建立各种明目的所谓“现代军团”。

    即使有火枪队,红衣大炮,当时亦没有卵用。

    大清还是得灭亡,其原因是,它思想落后,文化教育从没发展也不重视,生活腐朽所导致的科技文明的弱势,不是一剂猛药可以治愈的。

    即使有射杀一大片的机枪和大炮在手,亦能是从外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去购买,大清的锁国政策允许这种大的贸易形势出现么?

    事实上这些国家可以完整的提供大清帝国的整体防御装备么?

    其实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最终梦想。

    当时的明朝抗倭寇运动中,究竟死伤了多少人?

    有人通过历史和文献做了一个初步统计,具体加上沿海华夏民族的平民,死了大约几十万。

    (一)临津江之战:

    日军:15万总督:宇喜多秀家其他将领:小西行长,加腾清正等人。

    朝鲜军:20万主将:李溢。

    结果:朝鲜军失利,20万大军几乎被全歼。

    朝鲜军失利的原因:朝鲜已经有几百年没有战争,人皆不知兵,在这次战役中朝军虽然也很英勇,但无奈的是无论在装备,阵法和单兵格斗各个方面,朝鲜思密达都远远不如日军。失败再所难免。

    (二)平壤大战:

    明军:4万馀人。

    主将:李如松。

    副将:杨元。

    偏将:吴惟忠,查大受,祖承训等。

    日军:第一军团2万馀人(号称3万),军团长:小西行长。

    偏副将:大村纯忠,远藤又次郎,如藤安等。

    结果:明军大胜,毙伤俘日军1万馀人,而明军伤亡仅仅是不到八00人

    日军阵亡将领:后藤加义。

    最终分析明军胜利的原因:明军充分发挥了红衣大炮的巨大优势,日军在日本战国时期基本上没有见过大炮,他们的火器是以火绳枪为主,注意这还不是火燧枪。

    而明军的火器则以自制的直筒铸铁大炮为主,此炮射程远,威力大。

    还有就是日军将领和士兵缺乏躲避炮弹的经验,他们往往是死了一批又及时填上去一批,因此成为了明军大炮的活靶子。

    毕竟他们心中有“普西拓”武士道精神作为一种鼓舞。

    (三)碧蹄馆大战:

    明军:骑兵3千人(后又增加了2千人,一共是5千人。

    主将:李如松。

    副将:李如柏,李如梅,查大受,祖承训,李有升等。

    日军:第3军团和第6军团和第9军团共3万6千馀人。

    军团长:黑田长政,小早川隆景,羽柴秀胜。

    副将:加藤光泰,久野重胜,小河信章,后藤基次,小野和泉,小野成幸,池边永晟,小川成重,安东幸贞等。

    结果:日军失利,伤亡超过八000人,明军伤亡2500馀人。

    日军阵亡将领:久野重胜(在乱军中被祖承训击毙),池边永晟(被祖承训一刀击毙),小川成重(死于李有升的刀下),小野成幸(被李如柏击毙),十时连久(被李如梅击毙),安东常久(被查大受斩落马下)安东幸贞(被查大受击毙)。

    明军阵亡将领:李有异(在杀死了小川成重后被日军士兵用钩子钩落马下,惨死于几十名日军士兵的乱矛下。

    (四)王京(汉城)围困战:

    明军:3万馀人(加上朝鲜军一共接近4万

    主将:李如松

    日军:12万馀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