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山河治理

加入书签


    雄兵百万掠山河,神州华夏千万里。

    不懂科技与文化,空谈王道论治理。

    我看到宋理宗皮包骨头的一种德行,区区三十几岁不到四十而立。

    他在嗜酒好色上,就把自己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的。

    其实人活在世上,自有一身肉,他喜欢别人身上的肉,他好色。

    自己家有财,他贪图别人的富贵,他贪财。

    但是别人有德,有才,有人品,他不敢比了......这也是一种做人?

    如果他奋起直追,更加卖力的学习文化,通晓古今做人之道,那么华夏民族就从此没有小人一说。

    事实上,从古至今,书册,就摆在那里,亦有多少人是为了求知,而不是当官,为了求解不是为了谋算而看书的?

    书在智者的眼里,是精神财富,文化遗产,能力的源泉,智慧的结晶。

    在寻常人眼里,不过是一个工具。有用则看,不用则弃,于是我的家里,很便宜的得到很多成色九成新书,都是这种叶公好龙的所谓喜欢书的人成捆的丢出来的。

    这些人弃之如敝帚,我则是阅之如蜜糖。

    希望成套,成捆的,有人不断丢出来。

    同样的书,在不同的人眼里,看到的内涵不一样,得到的东西不一样。

    所以孔子学徒三千,各有不同技艺。

    这世上万千大道,所以做人感悟不同,技能不同,走的路必然不一样。

    于是这问题就来了。同样的老师用一种教育,孔子的学徒还有这样大不相同的?

    虽然孔夫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其中有十位更是孔子最欣赏的优秀弟子,被称作“孔门十哲”。他们是:颜回(字子渊)、闵损(字子骞)、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冉求(字子有)、仲由(字子路)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卜商(字子夏)、言偃(字子游)。

    对于人生的价值,孔夫子是很多感悟流传后世,被孩童还作为记忆的。

    所以子曰: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夫子自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过四十,生命已去大半,倘若还没什么成就,那也就这样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是一种做人不努力导致的悲催。

    论君臣之道,不得不谈到山河的治理作为。

    他们的作为,就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和个人的事实。

    但是不懂得做人,必然不会懂得如何做事,更不谈山河的治理,遑论国家的管理还能有很大的作为。

    其实我们说来说去,转来转去,最终我们还是谈个人问题。

    没有个人没有群体,没有群体没有社团,没有社团,没有国家......

    治理国家,其实还是要从人心,人性,人为品德来抓起。

    所以礼义廉耻,公德奉献精神,是社会确立的根。

    为什么华夏历史推崇儒家学派,因为它立足点,在人的“心”“性”“德”“为”四个字,去立足他的学术观点。

    “心”是指人的想法,思维,信仰,追求。

    “性”是指人的本性,本质,**,个性。

    “德”是指人的品德,素养,潜力,内在。

    “为”是指人的作为,行为,勤劳,创意。

    儒家思想,讲究的智、信、圣、仁、义、忠,直到现在还在对我们的人类文化,生活习惯,做人的守则做出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思想是我们当代文明的主流思想之一。

    它的理论立足于做人的根本,所以它永远不会过时。

    这不是我的个人理解,这是三千多中华文明史,很多饱学之士,最终的看点。

    山河难治理,难就难在,人一直不好管理。

    因为不受教,很多愚昧的人不懂得劳动是一种光荣,也是我们衣食住行消费的必须。

    所以上下三千年,即使是旧中国的农民都在说,当官好,不用辛苦的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

    现代的人亦是这样教导孩子,当了官,可以享清福,钱来的快也容易,不用做下贱的农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