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阎妃乱政

加入书签


    我们蒙古大军囤积关北,几十万雄兵虎视中原。

    金朝终于在它维持了120年以后,气数已尽,和西夏王朝一样走向了其腐朽贵族统治的衰败时期。

    历史一直都是用有作为的人来担任这舞台的主角。

    宋理宗终于等到执掌南宋大权二十余年的史弥远,在1233年死去。

    年轻的宋理宗终于迎来了他的临朝亲政。

    作为一位皇帝,在后宫的一群女人面前,在满朝的南宋朝臣面前他也意图有所作为。

    作为人,都是心朝着正方向发展的。这毋庸置疑他的人品和德政。

    他最终急功近利,没有认真的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式,由于他的无知,属下一群员工的无能,对外执行力度的不够,才主导了一场“端平更化”的彻底失败。

    他一临朝后就采取果断的行政措施,去荡除南宋以往的弊政,希望剔除腐朽的官僚阶级作风,并且大胆提拔了大批新人,赵范、赵葵兄弟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金朝新灭,蒙古大军补给部族由此北撤之机,他们议定了出兵北伐,“抚定中原、坚守黄河、占据潼关、收复三京”。

    三京是指原北宋的三个都城: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即洛阳)和南京应天府(即商丘)。

    可是接着的南宋朝廷,迎来的不是光复帝国的开元盛世。而是王国走向灭顶之灾的朝堂倾覆......

    对于初入中原的战略计划,他们只有主要目标,当时并没有指定完整细致的军事计划。

    加上蒙古人掘开黄河堤坝,洪水泛滥两淮地区,最终导致无粮入洛。

    全子才虽然于七月初五就占领了汴京,却一直无法展开军事行动。蒙古人对中原的破坏力远远超过了他的预期想象,而两淮的运粮队陷入黄河泥潭,简直就系寸步难移。

    加上赵葵到了汴京后,便指责全子才没有继续西进攻取洛阳。一面派人去催军粮,一面把汴京的兵力分散,先直扑洛阳。

    此后造成两路大军,后军中埋伏被围剿,前军无粮困守孤城无援兵。

    这是士兵的问题,还是将领的问题,此刻一看就很清楚了。

    围绕洛阳的援兵被围剿,守军被围困,最终洛阳即将失手的龙门之战后。

    龙门之战后,蒙古趁机逼近,前锋到洛阳城下扎寨。

    宋军无援无粮,而洛阳城大人少,守城也是不可能的。

    于是监军徐敏子决定趁着蒙军主力未到,突围回师。

    洛阳的宋军一面袭击蒙军前锋掩护宋军主力的行动,一面于八月初一渡过洛河,背水列阵......洛东之战,厮杀数日,南宋一批战将和勇士几乎全部战死,最后只有徐敏子带同300步兵,吃了9天树叶树皮之类的东西,最终幸运地逃回了光州。

    他是当时最勇敢的战将,但是他回朝以后被贬官三级,最终还被流放了......

    在处理这个失败的“端平更化”计划结果时,可以说他的处理决定是最不公正的。

    相反当时他他带着第一波人攻打洛阳的赵葵,他仅仅降级一等,不到三年还加官晋级被宋理宗授予丞相一职。

    其实我们不难看到这其中的玄奥之处。

    赵葵即使让五万宋兵全部都战死了,区区只有徐敏子带同300步兵,吃了9天树叶树皮之类的东西,最终幸运地逃回了光州......

    他是严格贯彻皇帝的命令,让士兵去送死的,他的最大责任是没有达成预期的目的,洛阳还是没有占领下来。

    他仅仅表面降级一等,此后还得到了皇帝的重用,不仅仅在原来的官位上没有后退,还在晋级。

    相反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们,就这样白白的丢了性命,活着的还不如死了的有一世英名......

    宋理宗是明君,还是昏君,这一点,就像秃子头上的虱子,很明显的摆明了立场。

    任谁跟着这样的集团董事长,估计员工最终结果是三无的,那就是:无认可,无财富,加上无前途。

    毕竟付出了大的代价,最后系这样悲催的下场,是不是无认可?

    跟着这人打工一辈子,最终什么都没得到还被这种小人抱怨一生,所以落个无财富。最后也是毫无前途可言,不被开除才是奇怪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