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想作为好人,不愿意做人人唾弃的坏人。
作为皇帝亦是一样。
可是亲自执政的宋理宗他急功近利,以为自己有这机会和能力,拿到此刻空无一人驻守的河南几座大城,看起来时没有谁占领,空在哪里。
其实他不知道,战争一结束,蒙古人就有立刻后撤和前进的举措。
占领的地方很容易积累尸毒和瘟疫,导致军队染上恶疾。
加上窝阔台此刻主力回兵,仅仅留下在黄河南边的大将速不台和塔察儿两支机动部队。
是要处理他集团内部潜在的威胁和矛盾,那就是他的王权之争的对手,四弟拖雷。
何况大战久后的蒙军粮草等军需,需要补给,他大军后退,更容易得到快速的给养。
这不等于蒙古人不要河南山东以西的大片领地了。
何况宋理宗不懂得什么叫唇亡齿寒。
他亦不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
他不听群臣的规劝,以为自己是天命所归,万民敬仰的九五之尊,他的话,就是天意......
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赵昀任命赵葵为主帅,全子才为先锋,赵范节制江淮军马以为策应,正式下诏出兵河南。
不久,全子才收复南京归德府。随后向开封进发,七月五日,宋军进驻开封。
全子才占领开封后,后方的后勤部门并没有及时运来粮草,这也是汉人军队一贯的作风导致。加上前面的黄河大堤溃洪。没有运粮的道路。
以至全子才无法继续进军,贻误了战机。
半个月后,赵葵这人又兵分两路,在粮饷不继的情况下继续向洛阳进军。
宋军到达洛阳,遭到蒙军伏击,损失惨重,狼狈撤回。
留守东京的赵葵、全子才看到战机已失,加上粮饷不继,率军南归。其他地区的宋军也全线败退,赵昀君臣恢复故土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
这所谓的“端平入洛”的失败,使南宋损失惨重,数万精兵死于战火,投入的大量紧俏物资付诸流水,南宋国力更是受到严重的削弱。
更重要的是,“端平入洛”之举。
使蒙古找到了进攻南宋的正面借口,宋蒙战争自此全面爆发。
朝野上下对于出兵河南的失败及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议论纷纷,而对这种局面,赵昀也不得不下罪己诏,检讨自己的过失,以安定人心。
龙门之战惨败后,蒙古趁机逼近,前锋到洛阳城下扎寨。
宋军无援无粮,而洛阳城大人少,守城也是不可能的。
于是监军徐敏子决定趁着蒙军主力未到,突围回师。
这时候的洛阳城宋军,一面袭击蒙军前锋掩护宋军主力的行动,一面于八月初一渡过洛河,背水列阵。
八月初一,蒙古军率先发起攻势,多次冲击宋军阵营。宋军背水一战,显得作战士气异常顽强,屡次击退蒙古军。
双方胜负相当。
八月初二,蒙古军以步兵执盾牌前进,把宋军的阵势切断成三部分,再以骑兵冲击。
宋军则以步兵大阵为依托,战至中午,杀敌400余,夺得盾牌300多面,再次击退蒙军的攻势。
尽管宋军在正面战斗中不落下风,但这个时候他们实际已经断粮四天......,军事形势依然非常不妙。
徐敏子认为东面蒙军是主力,于是率宋军向南方突围。蒙军探马知道宋军突围后,以骑射手在后面猛然追杀。
宋军的绝大多数是步兵,其损失惨状不用细想也能知道,这些曾经勇敢战斗的汉人士兵,纷纷被杀死在逃跑的路上。
当时的一批战将几乎全部战死,最后只有徐敏子带同300步兵,吃了9天树叶树皮之类的东西,最终幸运地逃回宋军本部。
所以英雄可以死,但是不能系饿着肚子,战斗厮杀四天,最终被这样的杀死......徐敏子也是逃跑的将军,但是他不跑亦能战么?有谁冒着生命危险,当时给他们这些勇士送去一个馒头的举手......
或许因为战斗得如此悲壮,所以才有饥餐鞑虏肉,渴饮刀头血的说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