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位候选人太子确定此前,可谓是暗流汹涌。
可还是最终宋高宗最终确立了赵的皇太子地位。
韦后一党的支持者不用说就是秦桧一群人。
他们善于攀高枝,韦后自然就是他们一群人的最终依附。
韦后此前想确立赵琢,他们自然是跟风追屁,也是追捧赵琢。
然而,历史并不由他们来书写。
毕竟势力小人最终系扑街,无非是迟早的问题。
赵可以说是南宋一朝最有作为的皇帝。
就在他被确定为皇储两年之后,金海陵南侵,老当益壮的宋高宗又准备下海逃命。
赵上书,要求自己率兵迎敌,主战的他毫无退缩之意。
事先谢罪不知情的太师史浩知道后大惊,担心犯了大忌,赶快让皇太子上书,并要求随皇帝一起出征。
此战南宋获得胜利,金兵退走后,高宗决定禅位给赵,自己退居太上皇。
一时间,年36岁的孝宗即位后,他的本意系欲有番作为,要给当时的岳飞平反,因为民间和朝野上下一直议论纷纷。
又将秦桧时期制造的冤假错案,全部予以昭雪。
这种推翻前朝冤假错案的举措,大多为很多皇帝,确立自己的皇权带来了明显的正面效果。
赵他本身主战,于是重用主战派,重新拜张浚为相。
并且下力整顿吏治,重用此前的主战派,积极备战,颇有当年宋太祖的尚武之风。
赵在外交上派遣南宋使者,想通过外交努力收回河南失地,力图改变宋金两朝不平等地位失败后。
孝宗赵在经过和主和派的激烈斗争后,最终决定北伐。
当时的丞相张浚坐镇扬州。
20多年前的张浚,也是负责对金作战的全局筹划工作,当时他手下的将领有岳飞,韩世宗,刘琦这样的名将。
而20多年后,当年意气风发的张浚也老了,手下的将领也只有李显忠和邹宏渊。
宋军在此后的北向攻金中初战告捷,收复了灵壁和宿州。
但金国很快在河南周边城镇调集了兵力,大举的反攻。
因为李显忠和邹宏渊对战局的意见不和,以至于宿州失守,接着宋军又在符离溃败,由此这一次的北伐失败。
南宋的主和派看到战争失败,又重开求和的论调,于是主和派开始占上风。
主战派不甘在这时草率妥协,坚决作战。孝宗试探了金国的议和条件,觉得太苛刻,不能接受。
但此时,宋在北伐失败后,已无力再打下去了。
金又乘机继续进攻宋,宋岌岌可危。
最后,孝宗鉴于朝中无能者,军中无主帅。只能憋屈的答应了金国稍做退让的议和条件。
那就是将完颜亮入侵后,宋收复的唐,邓,海,泗四州还给金国。改宋对金称臣为叔侄之国,将岁贡改为岁币,数量比以前减少20万。将秦,商二州的土地割让给金。
此时的南宋,孝宗赵深深感觉到的是,南宋内部管理问题多多,士风日下。
事实上毫无卵用的一群官僚旧臣,其享用的官俸和军费占了国家大量的财政收入。
此刻为了维系这种累赘的体系发展,于是政府加重税,又使农民造反。
一批支持孝宗恢复国土统一的老臣相继去世,这又使其朝局上辅弼无人。
而且他的生母,皇后,太子都相继谢世,他的家庭生活也并不不幸福。
孝宗虽然被迫向金屈服,但无时无刻不想着恢复。
但张浚,陈康伯死后,却没有符合孝宗自己意图的人当宰相。
最后只得选用了陈俊卿和虞允文,但他俩虽然都是主战派但却私下不和。
最后陈俊卿辞去官职。而且孝宗重用自己当皇子的旧人,龙大渊和曾觌。遭到大臣们的反对,这两个小人,以善于察言观色,讨得皇帝欢心,人品都不佳。最后孝宗被迫,把他俩外放出去。
孝宗为了恢复国泰民安的局面,知道一切的作为首先还得从整顿内政入手。
对下则是安定民心,改变以往赈灾方式,就是社仓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