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治病惧药

加入书签


    嘉佑三年(1058年)王安石进京述职,他的变法主张没被仁宗采纳。

    一晃九年过去了......

    治平四年(1067年),久慕王安石之名的宋神宗即位。

    宋神宗希望改变国家政体一直积贫积弱的局面,就此消除弊病,克服自身的统治危机。

    遂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就此非常信任和器重王安石。

    于是,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再次提出全面改革的想法,指出“治国之道,首先要效法先代,革新现有法度”,并勉励神宗效法尧舜,简明法制。

    国家这样下去,迟早翻车。

    毕竟百姓疾苦,为官的一个个肥得流油。当官的执政不搭理行政,不治理地方,形成一股奢靡**的作风。

    王安石认为,北宋国家贫苦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

    农民之所以贫苦和不能从事生产,一方面是由于官僚富豪兼并了大量土地,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农民身上。

    因此,最好的理财富国之路,是依靠天下所有的劳动力去开发自然资源,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他看到了当时社会的一个根本现象。所以才提出了此后的诸多变革措施。

    王安石随后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指出当时还存在的,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

    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在当时正登基不久的神宗来说,他是希望摒除旧的官僚,重新建立自己的幕僚机构的,于是就采纳王安石的相关主张,并要求其尽心辅佐。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神宗赞同。所以王安石变法从这时开始。

    为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财政。

    同年四月,遣人察诸路农田、水利、赋役。

    七月,立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

    九月,立青苗法。

    十一月,颁农田水利条约。

    具体的变革内容,这里不容细说,毕竟这不是主要内容。

    我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的话,我的看点就是......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

    但是......

    很多成功的变革就是这样,它维护一方,必然是打压和得罪了另一方。

    王安石变法使得很多无田的农民通过劳动获得了生机。

    使得吞并土地的地方豪强地主受到了巨大打击。

    然而变法事实上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

    法令颁行不足一年,围绕变法,拥护与反对两派,就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及斗争,史称“新旧党争”。

    御史中丞吕诲,由此控诉王安石变法中的十大过失,神宗贬为地方官,王安石举荐吕公著代替其职。

    韩琦上疏规劝神宗停止青苗法,在反对派的巨大压力下,神宗打算同意,执政曾公亮、陈升之等乘机附和,王安石虽多方辩驳,神宗仍然认为应听取各方面的建议。

    所以,变法就此一看,亦不过是一场闹剧了。

    随后,王安石称病在家,继而请求辞官归隐。

    韩绛等规劝,神宗挽留王安石,王安石遂陈数朝廷内外诸官互相依附勾结的情况,进言神宗要不畏流俗,心怀天下。

    熙宁四年(1071年),开封百姓为逃避保甲,出现自断手腕现象,知府韩维报告朝廷,王安石认为施行新政,士大夫尚且争议纷纷,百姓更容易受到蛊惑。

    神宗则认为应听取百姓之言。

    熙宁七年(1074年)春,天大旱,久不雨,朝内外守旧势力以“天变”为借口,又一次掀起对变法的围攻。

    免役钱激起群情汹汹、民心不稳,神宗忧形于色,寝食不安。

    安上门监郑侠绘东北《流民图》以告急文件特进。神宗反复观图,竟夕不眠,认为“天变”不是小事,是因人事不修所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