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家族政权

加入书签


    1222年,四月五日,丘处机一行来到兴都库什山脉的八鲁湾,成吉思汗的行宫。

    这里的行宫并不是普通蒙古人酋长和首领惯常的“帐殿”、“大牙帐”。

    这些都在山脚下和半山坡几处设立。

    而在最上面,山丘半山平台修建的行宫,是直径约七十米,一个巨大的原形的用石头垒砌的圆形围墙,圆椎台屋顶的建筑。

    其屋顶是用很坚固的毡覆盖的,里面巨大无匹的空间,分割了很多的区间,来住成吉思汗的女人和卫兵。

    核心的区域作为厅堂,架设着铜鼎和篝火。

    然后他的行宫周围有三十几个大的“牙帐”。

    里面住着四杰:博尔术、木华黎、赤佬温、博尔忽。

    四勇:哲别、者勒蔑、速不台、呼必来。

    四弟:哈萨尔、别勒古台、合赤温、帖木格。

    四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托雷。

    四养子:阔阔出、失吉.忽图忽、博尔忽、曲出

    然后下面一个梯次住着几十个千户和怯薛军头领。

    再下面一个梯次,才是给成吉思汗随行人员住的地方,他们在这里的山腰平地间,设立厨具和各种后勤设备,把加工好的食物,水果,屠宰的半成品牛羊肉,送派专人递进上面的行宫,让几个皇妃身边的女人,来进一步加工成烤肉和当面烹煮成美食,提供成吉思汗和身边上百蒙古贵族和将领享用。

    这是一个等级十分森严的社群结构,不是至关重要的人物,靠近成吉思汗身边200米的机会都没有。

    从历代的封建帝制的结构来看,铁木真集团的核心是以他和《大札撒》为核心中的两极。身边拱卫者系皇族亲眷,有功的封疆大吏、贵族中的近臣,衷心的怯薛军。

    然后以这些人为第二批次,向外辐射延伸管理权,逐级向下递进式管理到每个人的头上。

    由事实上的万户到千户,再到百户,十户,这种管理结构严谨。

    毕竟成吉思汗实施的是千户管理制度,这在行政手法上有别于历来的封建统治形式。

    自春秋战国到两千年后的近代历史时期,都是用地域来区划职权范围的形式,在他这里是用人头管理行政的形式。

    毕竟这是由游牧民族的个性所决定的一个事实。

    随着游牧民族的迁徙,地域不复存在。

    所以成吉思汗在当时,实行独特的千户制度,是有实地考察和经过事实上的实验经验的。

    他用人来管理人,用人来推动制度和生产,军事和税收......

    所以是带着科学管理性的。

    可是他事实也存在一个最大的缺憾,就是对这些人的监督管理很难达成现实的结果。

    这导致他的另一个管理弊病从他死后得以彰显,就是各方千户势力逐渐坐大,因为失去了事实上的有效监管,并不能限制地方势力的军事和经济的无限坐大。

    很多千户事实上有三五千人的事实,有的更是多达万户。

    所以这种千户制度,不过是个管理形式和管理架构,并不能彻底的反映出事实的一些问题。

    更不能表面去体现它实际具备的军事、经济实力大小。

    从成吉思汗铁木真中年时期,建立“大蒙古国”开始,蒙古部落就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整体。

    但蒙古草原却被分封给了铁木真的弟弟、叔叔和功臣们,他们手里掌握着少则千户,多则万户的蒙古骑兵。

    这一个个的千户们被称为“那颜”,几个到十个不等的千户组合起来就形成一个万户编制,万户就是这些千户中选出来的首领,他只是在作战的时候拥有领导权,平时还是各管各的部落。

    铁木真的弟弟们基本成了万户,也就是后来的“东道诸王”。

    但是蒙古草原的土地非常有限,连铁木真的几个儿子们: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托雷当时战功赫赫,亦都没有获得封地。

    于是蒙古只有开拓新的土地,来满足更多功勋将领和家臣的需要。由此它们开启了西征。

    后来在铁木真征服西辽和花剌子模后,“蒙古四子”才事实得到封地,并陆续建立了后来的“蒙古四大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尔汗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