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统御军队,平时对部下兄弟呵护备至的铁木真幼子拖雷,带着四万蒙古大军击败金州小股宋军,迅速沿汉水直下京西南路。
此时陈赅才意识到军事事态的严重性,急调大将孟珙带兵前去拦截,但为时已晚,......逃过孟珙追击的蒙军顺利进入金国境内。
此后获得了三峰山大捷。
本身在窝阔台安排托雷带右路军一部,自凤翔过宝鸡,渡渭水,迂回四川后,沿汉水之下,进入河南,从背后攻击金军是一个长途奔袭,风险巨大,败多而不可能胜利的战争。
但是历史,就是偶然性多与最初设计的必然性。
真正的战争,没有等到关键结果出现,不敢说谁有了可能,获得胜利的光环。
但此时南宋不会再给金国任何机会了。
朝廷得到边报之后,三峰山蒙古人大捷。
孟珙奉命主动出击,先迫降了邓州、申州,后又大败武仙于马镫山,“降其众七万”,八月十三日攻克唐州,彻底切断了金哀宗西逃之路。
南宋的官僚们,也是见风使舵的好手,必然历史从来不缺雪上加霜的货,此刻趁你病,要你命的人只有很多人。
眼见大局崩盘,股市走低,形势不妙,......金哀宗又派遣阿虎带以“唇亡齿寒”的道理,跑去说服南宋不再出兵。
可惜为时已晚。
此时的金国已经不具备作为“唇”的实力了。
至于“唇亡齿寒”的道理谁还在意?
不过,当时的史弥远,其实也很犹豫,是否要跟金国“连和”,以致廷议久而未决。
于是,史弥远之侄、京湖制置使史嵩之,此后问计于孟珙,孟珙说了如下一番话:“倘国家事力有余,则兵粮可勿与。其次当权以济事。不然,金灭,(蒙古)无厌,将及我矣。”
这也就是说,南宋尚不具备坐观成败的实力,不如趁机“和蒙”,尽量的去拖延,将来势必到来的宋蒙大决战,使南宋获得足够的准备时间。
另外,这样也可以趁机抢得一些地盘以增加战略纵深,并向蒙古人展示自己的实力,使之不敢轻视自己。
而且,无论南宋出不出兵,金国都灭亡在即,因此此次出兵的重点不是灭金而是“和蒙”,这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南宋唯一正确的选择。
孟珙这番话打动了史嵩之。
之后,史嵩之又说服史弥远做出联蒙灭金的决定。
绍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嵩之最终下达了出兵的命令,孟珙、江海率忠义军2万运粮30万石北上,抵达蔡州城下与蒙军会师。
于是南宋出兵助粮,固然有“执仇耻”的目的,但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和蒙”,这是符合南宋利益的正确之举,是南宋唯一正确的抉择。
他不这样做,南宋也一样会死,只是死得难不难看的问题......
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宋蒙联军攻破了金国最后的据点蔡州城,金哀宗完颜守绪匆忙传位后,就在后宫无人处自缢身亡,金末帝完颜承麟亦在乱军中被蒙古人乱刀杀死,金国就此灭亡。
由于宋军在此战中表现突出,最后分得了大部分战利品外,其中就包括完颜守绪的尸体。
这玩意......其实毫无卵用......
当时又不能拿来做标本。
但是足可见蒙古人的一番诚意。
蒙古人把仇敌的的尸体给南宋皇帝,是一种至高的礼节,代表大仇已报。
事实在历史的记载中,在蒙古灭亡金国的过程中,南宋政府趁机出兵收复了寿、泗、宿、毫四州及涟水一军。
加上消灭李全所得之海州,共五州、一军、二十县之地,两淮全境收复。
京西又得唐、邓、息三州十一县,京东得邳州二县。
从这一点来看,南宋在“联蒙灭金”这一事件中,还可以算是受益颇多者。
当年四月,孟珙大军凯旋归来,受到民众英雄般的礼遇。
之后,宋廷以完颜守绪的尸体在临安祭祖,并以俘获的金国宰相张天纲等人行献俘礼,以报靖康之耻。
所以从宋朝的历史不管怎么说,靖康之耻终于得以最终洗雪,南宋朝野被压抑了百余年的精神,总算为之一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