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政令严明

加入书签


    在我和武后此前谈到,大唐恢复此前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的构想时。

    我的主战就是国家的治理,得政令严明,不论亲疏。

    有功者赏,有罪者罚。广开言路,广布河道。修建道路,架设桥梁。

    对人才的选拔,得严格按照有才必有用的原则。

    于是在高宗事实病重时......

    武后开始进一步发展以乡贡(贡举),即由州县保举为主的科举制度。

    不仅罗列的各种科目增多了,录取人数也事实大为增加。

    平均每年录取人数,比起贞观年间增加一倍以上。

    而且还首创殿试制度,如天授元年(690年)二月,“太后策贡士于洛城殿,贡士殿试自此始”。

    此外,长安二年(702年),还“初设武举”,扩大了选官范围。

    武则天选官范围广泛,当时因为开始时期,不免有人滥竽充数。但确实也选拔了不少贤才。所以......虽妄男子,言有所合,辄不次官之。至不称职,寻亦废诛不少纵,务取实材真贤。

    这些贤才不仅是当时加强了武则天统治的重要支柱,其中有些人还是后来辅佐玄宗“开元之治”的名臣贤相,如姚崇、宋等。

    武则天一朝号称“君子满朝”,娄师德、狄仁杰等著名的贤臣均在其列。

    其实武则天在同高宗共同执政时,还下诏修订《氏族志》,更名为《姓氏录》,更加明确规定“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进一步打击了旧门阀士族,提高了庶族官僚的地位。

    因而中唐以后出现“冠冕皂隶,混为一谈”的情况。

    特别是自安史之乱以来,有不少平民出身的士卒,因军功得授五品官以上官秩,上升为士族,于是从前士庶之间严格界限便逐渐消失。

    此外对武后当时深恶痛绝的朝堂党群之势,我的说法是:整顿吏治,严惩贪吏,拔擢贤才。

    有必要的话,就启动“酷吏”来下猛药治理党群之祸。

    武则天承袭贞观年间,整顿吏治、严惩贪污的政策,派人暗中去考核,州县官吏是否清正称职。

    对于贪赃枉法的官吏,不论官位高低,一律严惩不贷。

    反之,对于贤才则破格拔擢。

    武则天对于为官清正、正直不阿的臣僚非常器重,对于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士非常赏识,并能对其一一加以重用。

    正由于武则天能够注意整顿吏治,赏罚严明,赏其当赏,罚所当罚,明察善断,有知人之明,因而能从广泛搜罗人才中拔擢贤才以为己用。对此,《资治通鉴》的所评说也是很正面的。

    武则天对纳谏的重要性有深刻的理解,在建言十二事中,“广言路”、“杜谗口”,也占了重要地位。垂拱二年(686年)三月,他还设铜匦于朝堂,鼓励群臣上书言事。

    武则天虽然政令严明,刑罚严峻。

    但是她对于直言敢谏的臣民却十分敬重,尽量采纳他们的建议,即使言语当时有所冒犯,也能加以宽容,免予追究。

    这就是作为一个女人,很不容易做到的度量。

    在她统治时期,很少有人因为直谏获罪的,因之,直言敢谏在朝中蔚然成风,使下情得以上达,这对于改革弊政、促进政治清明起了很大的作用。

    所以这就是一个大女人能成就大事业,也是她能够有大胸襟的一种彰显。

    但是这一年,确是发生了一件武则天都不愿意看到的大事。

    那就是徐敬业谋反。

    这徐敬业,本身就是唐朝开国将领李绩的孙子,李震的儿子。

    就因为父亲过早阵亡,徐敬业直接承袭了祖父的爵位英国公。

    此人机智过人,善骑射,历任唐朝的太仆少卿,眉州司马,在公元683年,因为坐事获罪,而被贬为柳州司马。

    此前说了,乱世不用严刑峻法不可以整肃朝纲。

    他自己行为不端,其实受到株连,于是心生不满,对武则天把持的当时政权深感不平。

    于当年,在扬州,徐敬业伙同一帮同道中人,起兵反叛,史称扬州徐敬业叛乱。

    在徐敬业叛乱时,身边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大多官场失意,对武氏不满,其中就有李敬猷,魏思温,骆宾五,唐之奇等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