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选拔人才

加入书签


    在我府邸中集会的400多朝官说到了谏官的作用,体现的是要取之于民,为之与民。

    这才是正谏大夫的真实作用。

    我亦是微笑着,听着这些后来武后提携的群臣,在议论这个很大的问题。

    此前的凌烟阁旧臣只有他们的后人还有十几个,但是在这群老臣辞退告老和事实病故后,他们又保举了近百多个官员。

    按照我事实的了解,这些不过是从小不学无术,除了没有学问,也不懂得圣贤书中核心内容的草包。

    但是这些人身为贵族子弟,一个个出入大明宫庭,他们所体现的是超然在上,目中无人,而且一个个体现得更是骄横无比。

    所以旧臣保举和德能上位之间,能力和事实功绩有得彰显。

    朝中还有王族一党,兵部一党,户部一党,工部一党,吏部一党。

    唯有史部是做学问的,这个不可能形成一党。

    我的手下十几个老儒生,都是成天看书和编辑文献,他们不加入那些人的厮杀拼斗,在诸多问题上,大明宫争执不休,皇帝和武后需要问这边典籍官的意见时,他们不是装看不见,就是听不懂。

    所以我也是醉了......

    好在这种人他不坏你事,只是很文弱的读书人。还是一群60多岁的老者。

    他们此刻在武后颁布科举制度时,确是很突然的说:“好啊,大唐的盛世奇观啊。”

    这话使得在场的很多人莫名其妙,其实我心里知道,他们并没有说错。

    有眼光的,往往是博览群书,心中揽括乾坤四海的顶级文人。

    在高宗还在执政期间,武后就提高了当时大唐进士科的地位。

    其实选拔人才只有一个理由,但出身是贫是富,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进士科利于选拔地方各级人才。

    当时的大唐此前的科考内容,主要是历史名家所著的经典记忆,称为明经科考。

    明经科考需要非常熟悉甚至背诵儒家经典,那家里必须得有经典。

    一般普通老百姓家里藏书少得可怜,而世家子弟则是不同,他们是历代累积,堪称满屋书箱。

    所以这种考试最初还是大大偏向于世家子弟。

    而进士科考的是文才,这固然是需要知识的积累,但更多靠的是天赋灵气。很多寒门小户家里没有什么书,但子弟们靠着天分和灵气,也可以在进士科中崭露头角。

    相对而言,进士科更具有公平性。

    这样改变选拔人才的机制,能选拔出人才的范围就更广了。

    除了每年的常科考试之外,还有一种考试叫制科。

    制科,就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临时、不定期的一种科举考试。

    在书上有记载的唐代制科的科目,涉及的内容大概就有一百多种。

    比如说宏词博学科、邦国文经科、达于教化科、可以理人科等。

    内容多种多样,涉及的知识是方方面面。

    这一类考试不仅仅有白身平民百姓参加制科,也包括有贵族出身的和有官职在身的人参加制科。

    考生可以找别人为他举荐,也可以毛遂自荐。

    自大唐开元以后,全国参加制科的人多的时候可以达两千多人,少的时候也有一千多人。

    但是典籍中说最后是“所收百才有一”。

    这也就是说,虽是百里挑一,但一次制试也可以选拔出20人左右个人才。

    考试主要是考策论,也涉及经史和诗赋。

    录取后“文策高者,特赐与美官,其次与出身”。加官进爵,一飞冲天,即是如此。

    武则天平均一年半举行一次制举,其频率远远高于唐朝的其他皇帝。

    武则天实施的制举,好处有三。

    其一,制举的题目由皇帝出,常常是国家现实热点问题,与现实联系紧密,有效地考察了考生的行政能力。

    其二,制举的考生范围广,不仅平民可以考,现任官员也可以考,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激发了考生的积极性。

    其三,是制举考试见效快,如果参加常科考试,不管是考中了明经了还是考中进士了,那还得接受一次选拔,制举就不一样了,只要通过了,马上就能当上官,那等于说发现了人才,就可以立刻投入使用,提高了人才使用效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