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敢过多的踏过为臣的红线,给此刻的武媚娘说到更多的朝局构建之法,更不敢直接推举谁坐哪一个位置。
毕竟朝官都很敏感自己的职务调动。
自古无不可谏之君,无不可回之事。
我建议唐朝开创科举制度,选举人才的同时,缩小此前官员的职权,细化其中的分级管理,削减官员的实际俸禄,给民众减少赋税的负担。
另外设置谏议大夫之官,这是为了我不至于成为众目睽睽的攻击目标。有更多的谏议大夫,我就不再是唯一标靶。
因为秦代就临朝设置谏议大夫之官,专行各种行政管理的讨论。
这种官职没有事实上的权威,只有学术上的理论参考价值。
谏议大夫之职,为郎中令之属官,掌论议,秦代就有数十人之多。
汉初不置。是因为刘邦行的是无为之道。
他自己都不打算有好策略治理国家,要那么多言官做甚?
谏议大夫这一类的官职,系元狩五年(前118)初置,属光禄勋(郎中令改名)。
东汉改称谏议大夫,仍属光禄勋,秩六百石。
三国魏时沿置,晋朝时撤罢。
南朝梁、陈亦置。
北魏置,隶属集书省,掌谏诤议论,从四品,北齐沿置。
隋初隶属门下省,从四品。
炀帝大业三年(公元六七年)废。
唐初复置,正五品上。高宗龙朔二年(公元六六二年)改正谏大夫,中宗神龙元年(公元七五年)复旧。
此后的德宗贞元四年(公元七八八年)分置左、右,各四员,分隶门下、中书两省,升正四品下,掌谏议得失,侍从赞相。
到了宪宗元和元年(公元八六年)罢左、右之名,只称谏议大夫。
武宗会昌二年(公元八四二年),复分置左、右。
北宋前期,为寄禄官。
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升从四品,复专掌讽喻规谏,左隶门下省,右隶中书省。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一一二八年),兼领登闻检院,登闻鼓院。
辽朝亦置,左隶门下省左谏院,右隶中书省右谏院。
金朝为正四品。
明初曾置,旋废。
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公元一六四四年)进北京后,改六科给事中置,职掌同六科给事中。
看来各朝代对秦代就设立的大夫,此中有谏议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等各类官,这是有历史价值的。
这等同于罗马的议员形式,采纳各种言论,从中选择治理国家的办法。
这也是后来贤臣经常提出的:,广开言路,选拔良才。
西汉时沿用秦制,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置谏大夫,无定员,掌议论。
东汉改称谏议大夫。魏晋时称散骑常侍。隋唐仍置谏议大夫,有左、右谏议大夫,各四人,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另设补阙和拾遗。
此刻我建议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
这对管理国家也是一个手段问题。给予一定的谏官裁决权。
宋初沿其制,后置谏院,谏院下设鼓院,以左、右谏议大夫为之长;
这导致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当时的右谏议大夫司马光写一封长达3000余言的信给王安石,抨击他的新政,也就是著名的《与王介甫书》的故事事实。
辽代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分别设左谏院和右谏院,沿置谏议大夫等职,但有名无实。他不过是个摆设,给百姓看看的。
金代有谏院,设左、右谏议大夫、司谏。
元朝搁置不设。他毕竟很蛮横无理。
明初洪武期间置谏议大夫及左右司谏,不久废除。它有各种原因?
宋代经典《册府元龟》曾收入至五代的379件著名的书。
这都是一个开明时代,有谏官的好处。
毕竟海纳百川,不能听一家之言。
治理国家地方经济,繁荣民族文化推送经济的繁荣,就得体现因地制宜,不得一概而论。
就此,我和武后在兰亭书苑座谈了数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