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朝中党群

加入书签


    公元682年深秋。

    大明宫外秋风瑟瑟,落叶枯黄......

    在皇帝病重,多日不起之时,北部长城,边关守将此刻八百里加急,发来军情告急文书,催促朝廷救兵,需求粮草和军备......

    虽然大唐数次派兵征讨,突厥人几度反复,但是这个北部边疆的战乱亦是五六年一小打,十年一大战,历来就没有平静过。

    此刻代高宗临朝的武皇后是站在龙椅前等了半天,只是看到大唐的几十位将军,在哪里相互争吵,说自己的过往有如何的功勋,想要争取这一次出兵突厥的主帅。

    文官只是在一边窃窃私语,都不敢加入这种争夺很激烈的朝堂兵权之争。

    我突然出列,大声说:“臣有本奏。我保举薛仁贵,此人要是能为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率兵击骨咄禄部于云州,那么突厥之乱可平息。”

    此刻的皇后武媚娘,是眼光从群臣身上看向我,然后微笑着说:“司马大学士上官朗的建议正和我意。我怕就命薛仁贵前去领兵。”

    此刻基本上排在武将末尾的薛仁贵是惊愕得无与伦比。

    他不过是一个少将军衔,如何堪当大将军之职务?

    这等于是直接官升上三级,还给了最大的元帅称号。

    搞封建时代的等级制度,论资格排辈的形式,当时已经是成为了习惯。这也是此后1400多年封建帝制的习惯。

    很多人都被这种突破常规,扰乱所谓纲常的举措惊呆了。

    这朝中还有二十几位上将,还有七十几位中将,两百多位少将,什么时候轮到区区的薛仁贵?

    所以很多人恶毒的眼神齐齐的看着我,我后背的朝服温度大概只有3000多度......

    毕竟这种晴天霹雳一样的决定,使得满朝上千的大唐朝官,都是面面相觑。

    此前一分钟......赵国公长孙元翼身边,一群太宗皇帝凌烟阁派党羽有60多人,围在那里,在筹划如何保举自己的人上位。

    在朝中,除了权臣还得有兵权在手。没有文武大权的话,这个小集团不构成势力......

    赵国公长孙元翼就是前面丞相长孙无忌的孙子。

    此前长孙无忌任丞相时就诸多的朝中争斗。

    但即使是皇帝的最佳宠臣,他的结果又是如何?

    贞观元年(627年),长孙无忌改任吏部尚书,并被定为功臣第一,进封齐国公,食实封一千三百户。

    因为他在太宗登基时,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要勋臣,又加上他是国戚,还深受太宗礼遇,能够出入太宗卧室。

    这种待遇是普通的臣说没有......毕竟这是兄弟与手足般的感觉。

    同年七月,唐太宗又拜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

    当时,有人进密表劝谏,认为长孙无忌权宠过盛,此后怕此人借着机会罗置党羽,扩展私家势力,这样对太宗的管理不是很好。

    唐太宗居然信手将密表递给长孙无忌去看,以表明君臣无猜之意,又召集群臣,当众表示对无忌的信任。

    但长孙无忌担心富贵至极会带来灾祸,一再恳请,辞去相位。

    他也是真心的这样想。毕竟财富可以说几辈子享用不尽,功德自在人心,荣耀事实彰显。

    可是身边一群急着想上位的群臣,那一个不看在眼里、妒在心里、痒在骨里......

    长孙皇后也知道此刻朝堂上群臣议论鼎沸......亦为之极力劝说。

    于是唐太宗也是无奈,只得改任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

    贞观七年(633年),唐太宗册拜长孙无忌为司空。

    长孙无忌上表推辞,被驳回后,又通过高士廉再次提出请求,认为以外戚担任三公,会招致“圣主私亲”的非议。

    唐太宗仍旧不许,表示授官是以才德为标准。并没有看是血亲我的事实,其实这也是对的,应该是谁的公德,就是谁的。

    这个不看脸,也不看亲属关系,在朝就是看一个东西,德政和功绩。

    文官看德政的治理,武将看阵战的功绩。

    这个有什么怕人议论的?

    那些小人看见别人拉屎,他自己菊花就会痒的货,你想他没有意见和想法,这是不可能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