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不惧说词

加入书签


    我看看周围,此刻的武皇后是轻声的说:“你不用担心,我就是心里苦闷,昨夜和你谈论了很多自然法则和社会发展历史的很多道理,我感觉自己此前活得就像是井底之蛙。”

    “大唐皇后,难道还惧怕那些恨你、妒忌你的人,些许说词?”

    我微笑了,皇后也是笑了。

    然后一边的上官婉儿笑了。

    其实事情有事实来证实就够了,我昨天就把秦始皇和汉朝的那些个事,简单的说了七七八八......

    虽然《史记》区区几十万的字迹,承载了秦汉、三国、两晋的短暂历史,最终它带着一种警示后人的气势,扑面而来......

    我就是要一个强大的女人,书写自己的功勋与历史。

    治理国家,和长相,和家族,和性别,和有没有跟随并没有直接联系。

    这是和才能息息相关,是和事实的付出紧密相连。

    所以武则天笑了,她在我的一句话里,看到了很多问题我的最终答案。

    那就是无惧一切,事实胜于雄辩。

    皇后:“你总是一一句话点醒梦中人,难怪你们那个时代的小人妒忌和陷害你,要是换一个时间和地点,你可能会被同样的小人害死。”

    随后,我和武皇后说到了此刻太宗皇帝手下的一群朝臣。

    一个个的拿出来用事实来说他们的故事......

    这才是武皇后此刻正要听的内容,毕竟,什么人可用,什么人不可用,由我事实摆出真像,她来最终说谁能不能用。

    所以不久的此后......

    武则天称帝,她事实更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

    这就是她说服下面新旧大臣,事实竖立报国之心,匡扶正气,使得每一个身边成员,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的事实。

    为了广揽人才,此后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

    此外,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

    这也是我的一种行政管理学说的早期推广,为唐代历史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说道举贤任能,中唐名将郭子仪,就是“自武举异等出”。

    这样,在她施政的一段年代里,始终有一批“文似仁杰”,“武类休武”的能臣干将为其效命,有力地维护着武周的政权。

    对于农业生产,武则天也非常重视。

    她说:“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

    她规定,能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

    “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

    这样,在她执政的年代里,华夏民族的农业和手工业都能得到较大的发展。

    事实上当时大唐时代的人口不断增加。

    据当时全国官吏的统计,永徽年,全国户数为380万户,到则天临终的神龙元年,渐增为615万户,几乎增长一倍。

    仅此一点,即可看出这一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就从这里,看到了国富则民强。

    作为一个女皇能做到男子都做不到的很多政绩,这还真是应验了:有付出就有回报的大道规则。

    在抗击外来入侵方面,保护边境安宁,改善相邻各国的关系方面,武则天施政时也做了诸多努力。

    对吐蕃贵族的入侵和骚扰,武则天任用贤臣,给出计策,升迁大将军给予坚决的抵御和反击。

    长寿二年(692年),她派大将王孝杰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

    之后,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

    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

    天授年间,娄师德检校丰州都督“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

    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凉州都督,坚持屯田五年,“军粮可支数十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