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秘谋

加入书签


    第二日,谭尚书乞退的消息便传遍了朝廷。

    众官哗然,谭尚书是靖朝老臣了,素来名望不错。他当年便是状元,朝中有不少他的学生,如今学生中也有不少混得不错的,而且之前从未听说过谭尚书身体不好,只怕是托词,众臣不禁怀疑谭尚书为什么要突然请退。

    很直接地就把矛头指向了前一日那几个人乱闹。

    不论是不是谭炳良的人,大臣们都看不过去了,纷纷谴责那三人,杼州事发之时没人敢说话,眼下解决了却要来装正经,真是不知所谓,被众人谴责的那三名官员眼看就在朝廷里混不下去了,当头的监察御史更是大受挤兑,三人商量商量只得再次上疏承认错误,被承启帝警告,罚了几个月的俸禄。

    谭侍郎高升,又那般年轻,自然是叫一干升官无望的官员们着急瞪眼,便想出了那么个主意。

    谭尚书看出了他们的打算,这么些年这种人实在多得是,自然少不了应对的办法。

    谭炳良打从宫里回府后,谭秋雅就问过,区区几个小官,爹你用得着辞职吗?何况杼州案本来就是那么回事,查也不要紧,咱们也不怕,用不着请辞呀?

    其实谭秋雅心里还有一半没说出来,就是,她爹这个时候向陛下请辞,反倒像是有意包庇儿子,隐瞒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似得,隐隐有胁迫承启帝不要查的意思,落了下乘。

    谭秋雅没好意思说这句话,但她爹见她那个样儿也看出来了她的意思,咳了一声,只好解释道,秋雅啊,我朝陛下圣明,那些手段是瞒不过陛下的。

    哦,我明白了,谭秋雅想了想恍然道,爹你的意思是杼州案陛下心里清楚,没有他们说的那些疑点。

    谭炳良赞赏地看着她道,对,秋雅真聪明,杼州案若是有他们说的那些可疑之处,陛下是不会轻易结案的。

    那此事就明朗了,这个问题的重点不在那三人,而在于皇帝。

    三人一个接一个没得思虑周全就敢上疏,内容说的一针见血,还言辞激烈乍一听还有根有据跟真的似得,以至于听罢立即挑起了众人的怨愤,让谭秋桓成为众矢之的,很明显这三人是有预谋的。

    既然有预谋就不会那么轻率,不先试试水就敢直接叫板,不是脑子发热就是胆子太肥,因此谭炳良猜测他们事先就请示了承启帝,因而便有了皇上召谭秋雅进宫一事。

    谭炳良那日便告诉了谭秋桓,那是陛下对他们家的威吓,当然还没有那么严重,不必惊慌。

    陛下只是提醒他们做好自己分内之事,不要想那些非分之事,即使杼州案没有私底下动手脚,也得谨小慎微,不得恃宠而骄,结党营私,如若不听警告,就把谭秋雅叫进宫去整一整了。

    说白了就是陛下听了那几人的上疏,觉得在理,便借机压一压他们的风头,谭家近来风头正盛尽管还构不成威胁,但只要有威胁趋势早日消除才是上计,因此才有了朝堂之上他们三人以杼州案为由以使谭秋桓混不下去。

    那几人不足为提,纯粹就是心有不平,嫉妒谭秋桓出生好,能够平步青云,忍不了这口气便趁此闹事。

    不然以承启帝的雷厉风行,那三人就不会只是罚罚俸禄就没事了,保不齐连官都没得做了。

    大臣们看到谭尚书为了儿子的事不得不请辞,以证明儿子清白,便觉得那三人做得太过了,把谭尚书逼得没办法了,顿觉不忍,便争相声讨、谴责那三名官员去。

    一切皆在承启帝掌握之中,本来就是意思意思提醒一下,承启帝必然不会允许谭炳良致仕。

    到目前按说此事就结了,但谭炳良微微蹙眉,直觉还有一些什么。

    御书房内,吏部侍郎就上交了刑部尚书人选名单,并注明了资历功绩,任承启帝做决定,折子呈上来一看,果然不出所料,打头便是刑部侍郎于直,吏部选了个最稳妥的人,于直这些年没什么大功,但也没有过错,资历也是比较老的,确实稳妥。

    是以承启帝看过之后,也挑不出什么毛病,便把于直叫过来,示意于直担任刑部尚书,问问于直的意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