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同根相生

加入书签


    大臣们都能看出来,承启帝当然不可能不知道。前半段写的还说得过去,后半段真要是像查案的大臣说的那样滚回去认罪了,还有这种惨剧发生?明显就是避重就轻了一番,这段话想必挑挑拣拣还没说完。

    没想到刘大人都回家了,朝中同僚还是冒着被皇帝迁怒的风险给了他个面子。

    承启帝冷笑,劈头盖脸就把写折子的郎中骂了一通。

    郎中自知必然瞒不过皇帝,一言不发立马跪下。

    赵修远面带不善,冷眼看着大殿里的众人,默不作声地站在一旁。

    刘石早在有风声的时候便搞清者自清的那一套自请致仕了,免职又如何回家避风头也没用,承启帝没说完就是没完。

    不出所料,承启帝一声令下,便派韩胤带着官兵包围了刘大人府邸,立刻就把回家种地的刘石抓了回来。

    刘石毕竟是刑部的人,出了这样的事很难说跟杨和康没有关系,杨和康最起码也有监管不力的责任,但一般向皇帝请罪,皇帝罚个俸禄就行了,没必要非得上疏请求致仕来划清界限。

    实际上可笑的是,杨和康早在刘石还没回家的时候就先行乞骸骨了,说自己年老有心无力,力不从心,实在干不动了好像刑部的活儿全让他一人干了似得。

    还有人听说是出了这么大的事杨大人吓得不轻,回家就一病不起了。

    本来刘石没打算走人,还要周旋周旋撇清关系,奈何上司都因为他生病回家了,他再脸皮厚也没法呆着了,只好回家暂避风头。

    刑部只剩下右侍郎于直了,于直自称不了解此事,说到查出此事,便把谭秋桓自请去杼州不畏艰辛的功劳称颂了一遍,承启帝加以赞赏,擢其为侍郎,与于直平级,令两人彻查此事,一个都不能放过。

    韩胤看了承启帝一眼,颔首上前,递上关在牢里的杼州巡抚的供词,眼前这个避重就轻的结果显然皇帝一点都不满意,狱吏照着皇帝的话,叫株洲巡抚的供词一直改到皇帝满意为止,改了又改才改出一个像样的,看来没少挨揍。

    全国一共五位巡抚,多是领衔,巡察杼州的这位正是工部左侍郎卢道才。

    这就不能怪他侄子撑不住了,毕竟他自己也不行。

    皇帝正等着,耽误不得糊弄不得,片刻卢道才便招供,官吏将供词交给韩胤看,韩胤看了看觉得写得差不多了才上呈皇帝。

    刘石拒绝董员外,董员外反咬一口,说自己要是被抓就诬陷刘石与太子结党,刘石一听就着了急,只好答应他给他瞒着,于是刘石便把主意打在自己身上,瞒着他把他骗上了船,一失足成了千古恨,他曾想要揭穿此事,却被刘石提前发现了,刘石还威胁他如何如何,他没办法只好等待时机,但仍旧想要弹劾他们解救百姓。

    听完这段供词,赵修远微微勾起嘴角冷笑,心想这帮废物居然还能丢人丢到这种地步,真是奇耻大辱。

    杼州百姓眼看着人命关天的事,姓董的竟然毫发无损就不了了之了,大闹一场却没人搭理,府尹大人都管不了,便有人要上京告御状,皇帝总不会不管他们的冤屈,有人一听就心道坏了,赶紧告诉董老,董老也着急四处求救,然而这回手下都没办法,求生迫切不肯作罢,他便突然恶向胆边生,叫他的手下抓了那人,紧闭城门谁都不许放出去。

    诬陷之事乍一听就是胡扯,没人会相信,但韩胤仔细一想便明白了,刘石是赵修远的人,他有意讨好太子明眼的都能看出来,若是说他以权谋私利,刘侍郎根本不用怕一个小小员外,他们一荣俱荣,赵修远一伙人必能帮他摆平了,一个小小员外能叫他上去自然也能叫他从哪来到哪去,然而接近太子就未必了,赵修远不仅不会帮他反而得收拾他,这个诬陷其实很有分量,他自己想不出这种招,想必又是那个谁给他出的主意。

    韩胤便叫人留意着给他出主意的那个人。

    然后便是这个员外,他的手下能有多少人,满打满算估计一下,最多也就是家丁二百,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株州城内百姓成千上万,董家区区几个家丁还能挡得住怒气正盛闹事的居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