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玄刚刚领了奏旨下达了三公台, 三公台的三位大人在看完这道皇帝的奏旨后难得意见十分统一地陷入了沉默。
“陛下的旨意已经下达了,裴大人看着什么时候再转呈圣意通达百官?”
谢玄走后第一个打破寂静的是太尉周褚。他是个武夫, 但不代表他没有心眼,毕竟也是在朝堂上淫浸了这么多年的人了。虽然说三公鼎力,但这么多年一直是裴相一人独大, 御史台还好, 太尉台的门槛要不是每日还需点卯,怕是早就生出苔藓来了。
这新政明晃晃地是打这要与世家对抗的旗子。可是也伤及了裴相的根本, 裴敬徽这么多年握着权利, 那些世家子们都称他一句夫子。
如今换了新政,那些寒门子弟可都算是天子门生了。
周褚只有一个儿子, 而且还有被宠得有些莽直,他没把希望放在儿子身上, 只盼着自己在多活两年, 全力养好孙子。是以这位很是清闲的太尉抱着看戏的心思看着裴相大人。
只是裴敬徽老奸巨猾,什么样的风浪没过,小皇帝的这些戏码还不足以让他面露慌色。初生牛犊的小皇帝, 还不知这朝堂的水有多深。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皇帝, 这事不要他出手, 自然会有人按捺不住。
“周太尉不用着急, 这奏旨下来要传达三台九省还需要些章程。”他将目光扫向周褚与夏侯奉,“正好两位大人也在, 就不让人再多绕一道了。待会儿等侍曹转抄完陛下的旨意, 还请两位大人带回去。”
“这是自然, 裴相只管忙着九省那边。”
夏侯奉朝着裴敬徽点点头,算是示意。人老成精,他没有周褚那般沉不住气,也不像裴敬徽这般将权利握得太紧。君君臣臣,这天下依旧是李氏的。
李君霖的奏旨没有花了一个时辰便传遍了整个外宫。并没有人跳出来明目张胆的说新政的不好,似乎有人都憋着一股气,等着明日的朝会再议。
翌日的朝会便在如此沉默诡异的气氛中展开。
一个打破这等局面的是宗正卢博平。
“陛下。陛下昨日颁布新政一旨,让臣觉得尚有不妥之处。举孝廉是圣祖在时留下的明政,如今陛下擅自改动岂不是有损圣祖美名?”
这帽子扣得也太重了。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这时移世易,人若不知变通岂不是要被规矩所缚死?
李君霖不打算现在就回应卢博平,新政被阻,她是料到的,只是她要看看还有多少人反对新政,她要把他们都揪出来,一网打尽,若是逐个对付,太耗口舌。
她扫视了一眼台下的群臣。
“还有谁对新政有意见的吗?若是只有宗正一人,你们待会就不要跳出来附议,否则便是欺君之罪。”
“臣附议。”廷尉蔡行犹豫了一会儿也站了出来。“臣以为举孝廉之制选出的官员乃是德行兼备之人。科举之制只能看到应试者文采如何,而对此人德行并能不知晓。若是无德,便是有才又如何?难免不会鱼肉百姓,危害一方。”
“臣附议。现下各部人手已足,若是再招科举便是如何安放那些新选上来的士子?领着朝廷俸禄,却无实职,此举岂不是寒了那些纳粮交税的百姓的心?”
“臣附议。寒门士子,所学所知皆有界限,不如世家子弟,从他们中选举官吏,怕是并不能胜任。”
……
整个朝堂都热闹了起来,那口从昨天便憋起的气,终于在今天撒了个干净。
李君霖十分耐心的听完了众臣的“建议”。
她笑了笑,从龙椅上起身,站在宣政殿的玉阶上。她一站起来了,冕服上的十二龙便完整地呈现在众人眼前,怒目而视地怒目而视的十二龙首,让人不敢直视。
“说来说去,众卿不过只有以下几个疑问罢了。一是举孝廉乃圣祖所行,不可改动。二是怕选上来的士子有才无德或见识不够不能为官,三是,若是再行科举这朝中人员已满,怕是不能妥善安置。朕总结的可是有错。”
“无错。”
其实说来说去也就那几点,台下的臣子听到李君霖点得这么清楚,也知皇帝是有备而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