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没点血气

加入书签


    在古时候,无论是盛世还是乱世,粮食都是硬通货。

    那个时候没有化肥,也没有什么改良过基因的农作物,土地出产的粮食特别的少,农耕民族的农民辛辛苦苦一年求的不过只是全家能够一年有所果腹而已。

    但其实在别的不说,在明国,功勋贵族、文臣武将阶级是凌驾于百姓、军户、匠户之上的,他们掌握着丰厚的资源,但依然没有给老百姓很多的活路,各地土地兼并严重,就算是村子里面没有那些大人物,乡老、乡绅也在利用所有的机会,努力的将自己的土地往上加,再往上加。

    那怎么往上加呢?

    就是夺别人的土地,放高利贷。

    在年岁不好、收成不好的时候放粮贷给农户,利息特别的高,为了活命,农户只能咬着牙接受这份高利贷。

    可是第二年收成还是不好,还还不上呢,地主又有话说,在给你一年时间,但是一年之后这利息还得往上涨,然后就日复一日,年年复一年,最后直接农户的土地全部拿到自己手里。

    农户们幸苦种地,又要养活自己的一大家子,这个时候明国的百姓就算是过得再穷,也会生很多的孩子,真是有一种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即视感。

    家里的人这么多,这么多张嘴靠什么喂他们呢?

    只能租乡绅的地种,也就是成为地主乡绅的佃户。

    当了佃户,田租可不轻,地主乡绅会尽自己所能的在这些佃户身上榨出油来,要不然这家产是怎么来的?

    一年四季吃的都是杂粮野菜。

    细粮,那是可遇不可求的金贵玩意儿,很多人过了几十年都没有吃上一顿白面。

    细粮都这么难得,肉还有可能吗?

    除非家里有男人会上山捕点儿兔子,或者和别家一起抓到一只野猪,要不然家里边绝对不可能有油水,有荤腥可以沾。

    没有油水,人怎么可能长得胖,所以真实的这个时代的普通的明国老百姓基本上都是瘦成一副竹竿样!

    长得稍微有点儿肉的,大多也都是山上的猎户,或是渔民,他们可以捉到野兔、山鸡,捕到鱼。

    多吃肉才能长得壮实。

    所以在明国那些山中的部族与草原上的游牧民,他们从小就是猎人,上山打猎下河捞鱼,他们没有足够的粮食吃,只能靠打猎养着自己。

    这三个工匠皆是明国的匠户。

    他们生来就是匠户,不能从军,不能从商,不能从科举,一辈子只能做自己祖上传下来的这门手艺,而且一旦官府需要,他们要无偿的去服役,得不到任何的补偿,而他们该交的税粮却一分都不能少。

    有明一代,匠户可以说成是明朝底下的黑暗社会里的奴隶中的奴隶。

    吴凤跟他们交谈以后了解到了情况,知道他们都是明国逃亡的匠户,三人为父子。

    他们三个是明国山东临清人。

    家中世代为匠人,日子过的甚是贫苦。

    两个儿子具已快30岁,可是到现在连一房媳妇也讨不到。

    老伴儿也在五年前就病死了,官府压榨的厉害,为讨口活路,三人逃逸。

    临清靠近运河,他们用多年积攒的一点儿积蓄搭上一艘快船,去了杭州,然后在杭州给别人做工,却因为是逃匠,让官府抓住是要斩首的,所以便又攒了点钱,坐上海船来到这里,想重新给自己找一门活路。

    他们刚到这里不久,呆了不到十天。

    三人是石匠,是石匠中的好手,自小便跟随父亲开始将做匠人的生活,有几十年的经验,绝非那些半路出家的匠人可比,要不是没了活路,他们也不想背井离乡来到海外,但也是因为家里在没别人,身无长物,了无牵挂,才走得洒脱,走得干脆。

    吴凤跟他们三个聊了聊,说明一下自己的情况,他们三个已经出来,其实从琉球再离开去别的地方也无所谓,故乡唯一残留的念想也只是祖坟,仅此而已。

    但其实说句实话,祖坟这玩意儿说有是有,但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高大上。

    身为贫苦的匠户,祖坟能建成什么样儿,当年父亲死的时候也只是用草席包了,在外随便挖个坑埋了而已,就那么简单,在坟包上面放几块石头,在边上的大树上刻上记号,方便以后来找,也就是这样,在也就没别的念想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