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失去的自我:人们已不知道自己是谁 2-第2/8页

加入书签
许多人觉得,虐待狂性格的人总想伤害或统治他人,当然不是一件好事,虽未必“善”,但却是很自然的,并不奇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说过:“贪得无厌地追求权力是所有人类的普遍倾向,至死方休。”

这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种倾向。追求权力是人追求幸福和安全的合情合理的结果。希特勒则认为,人为了在生存斗争中占据最有利的地位,必须掌握统治权。追求权力是人的本性,是天经地义的,但受虐倾向看上去就与这一本性相矛盾,人为什么会轻视自己以致伤害自己并能从中得到快乐呢?

虐待狂的本质为何?同样,其本质并非是折磨他人,使之痛苦的**。我们能观察到的施虐狂的所有不同形式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根本冲动,即完全主宰另一个人,使之成为我们意志的无助玩偶,成为他的绝对主宰,成为他的上帝,可任意玩弄他。羞辱与奴役只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最激进的目的是让他受苦,强迫他忍受苦难,但却无法自卫,因为没有比折磨他、使他受苦更能体现权力的伟大的了。从完全主宰另一个人中获得乐趣恰恰就是施虐冲动的本质。

弗洛姆引用巴尔扎克《幻灭》中的两个形象——年轻人吕西安和伪装为神甫的囚犯

(touwz)?(net)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吴光远 主编感和无能为力感。具有这种性格特征的人总是陷入一种孤立无援的恐怖之中,但这种感受通常是潜意识的,往往被自以为高明和了不起的表现所补偿、所掩盖。

而施虐倾向的本质是完全绝对地控制他人,使他人服从我的意志,使自己成为他人的统治者,成为他人的上帝,把他人视为自己手中的玩物,伤害、奴役他人,使其痛苦不堪。使他人痛苦的原因在于:再也没有比使人痛苦更能显示出对他人的统治权了。

受虐倾向的人和施虐倾向的人不仅相互依赖,如果进一步分析,他们在很大程度上都在共同依赖权力、崇拜权力。施虐者依赖受虐者,是因为离开了受虐者,他手中的权力就无处显示。受虐者依赖施虐者,是因为施虐者手中的权力能决定他的命运,他只有服从,才有望得到更多的好处。施虐倾向的人因手中握有权力而洋洋得意,受虐倾向的人则因得到有权者的关照而沾沾自喜。

二者都热衷于追求权力。有的人把追求权力看成人的基本动机,把权力当作力量的象征。确实,表面上看,一个人具有统治他人的权力,就说明此人具有超人的力量,权力来源于力量。假如我有权置某人于死地,那说明我比这个人强。

但从心理意义上则另当别论:权力欲并非来源于力量而是来自懦弱。一个人去追求权力,说明此人无法依赖自己生存下去。由于丧失了自己的真正力量,就铤而走险去追求第二种力量。由此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权力显赫的人物实际上有很深的自卑感,特别看重他人的尊重或尊敬,而对他人丝毫的否定性态度极为敏感。他们在需要自己处理问题时,就显得极为虚弱无力。

受虐倾向的人对权力的依赖就是奴性,一副奴颜媚骨,将惟命是从视为天职。其“主动性”就体现在察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吴光远 主编题:在精神分裂症那里,从外在对象撤回的里比多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他的回答是,从外在世界中撤回的里比多被引向了自我。这样,便产生了可以称之为自恋的那种态度。

弗洛伊德设想,这种里比多起初完全储存在自我之中,仿佛处在一个“巨大的蓄水池”中,然后才延伸到客观对象上去,但是这种里比多又很容易从对象上退回到自我。

自恋是怎样发展的呢?弗洛伊德描述了这种发展的主要线索,他说,子宫中的胎儿一直生活在绝对的自恋状态中,由于降生于世,我们才从绝对的自满的自恋中转变过来,感觉到了变化着的外在世界和开始发现外在对象,婴儿生下数月之后,才能觉察到外在对象本身,知道它是“身外”之物。由于儿童的自恋遭到了多次打击,他不断地增强对外在世界及其规律的了解,这样,人就会必然地把他的原始自恋发展成为对“对象的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