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魔鬼教科书-第2/10页

加入书签
有足够的证据表明,马基雅维里提到的这本小册子并不是《君主论》,他的这些心得后来积累成了另外一部宏篇巨著:《论李维〈罗马史〉前十书》(以下简称《史论》)。正当马基雅维里在自己的书斋里静心写作时,外面的世界正处在动荡不安之中。罗马教廷产生了一位新教皇——乔凡尼·美第奇,也就是利奥十世。这位新任教皇打算在意大利境内分出一块土地来,让他的侄儿洛伦佐来统治。对于马基雅维里来说,这样一位新出现的君主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如果他可以赢得洛伦佐的好感,也许他就可以离开自己的庄园,重新回到政坛上。但是《史论》的篇幅实在过于庞大,一时难以完工;另外,它的内容过于枝蔓,不适合作为进献之用。马基雅维里于是把《史论》中的一些章节和思想拿出来,将它们改写成短篇论文的体裁,最后将这本书命名为《君主论》——这是公元1513年的事情,全书的编写总共只花了几个月的时间。马基雅维里把这本书题献给洛伦佐·美第奇,并且送了一本给他,不过洛伦佐对这本书根本就不屑一顾,并且很快就把它忘了。然而《君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吴光远 主编究气就是理想化,他们思考的出发点往往不外乎玄学和神学。然而这些都被马基雅维里抛到了一边。他的全部论述都以政治上的现实主义作为出发点——而这个出发点,正是他同时代的政论中所未曾提及的。

没有在政论中出现,并不表示当时的人们对此一无所知——事实上,马基雅维里所表达的现实主义精神,正是当时的政治行为和社会风气的标志。我们可以看看取自《君主论》中最著名的第18章“君主应该以何种方式忠于诺言”的一些片断。他写道,希腊神话中阿基里斯的老师喀戎是一个半人马,这件事告诉我们“人的本质是半人半兽的”……“因此君主必须知道如何以野兽的方式行事。在这样做的时候,他必须同时具有狮子和狐狸的长处,因为狮子无法识破陷阱,而狐狸却无力抵御狼群。”……“一个君主如果认为守诺对他的利益会造成损害,那么他就不应该守诺;如果让他必须守诺的约束条件都已经不存在的话,那他也不必守诺。”……“因此,一个君主并不是非要具有上述的品质不可。但是,一定要做出他具有这些品质的样子——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当马基雅维里写下这些句子的时候,他并没有创造出任何新的社会风尚。他其实只是忠实地描述了15世纪末到16

他以传统的人文主义者惯用的体例写作,但是却以彻底的现实主义政治思想贯穿始终。尽管当时的人们无一例外,都在按照这种现实主义思想行事,但是在马基雅维里之前,却没有任何人系统地将这种政治思想表达出来。马基雅维里以极大的勇气,以一己之力对抗传统的人文主义者在他们的文章中表达出来的理想化的成见。他的洞见使他得以将“人应该怎样”和“人是怎样的”这两个问题清楚地分开——这也就宣告了存在于理想中的“完美”制度和受限于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者刷新页面试试。

吴光远 主编了政治体制所能够容忍的极限。(touwz)?(net)

如果亚平宁半岛上的诸多城邦可以在政治利益上互相容让一下,摈弃它们之间的宿怨,组成一个政治上的联合体的话,那么在接下来的两个半世纪里,也许整个意大利就不致因为各个城邦的衰落而频频遭受外族的入侵,以致在文化上也陷于停滞状态了。作为对比,当时的法国、英国和西班牙的政治体制的改良和它们的经济发展差不多保持着同步。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马基雅维里所处的年代,正是西方的民族国家开始兴起的时代,尽管他自己很明显地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作为西方的“民族国家”这个概念,其中有两个要素:其一是民族的统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以及共同的经济利益;其二是适度的中央集权,以利于打破割据势力的藩篱。马基雅维里算不上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他自己恐怕对于“民族主义”也并没有很明确的认识),对于第一个要素的认识有限,但是他对于第二个要素无疑有着非常清楚和明确的看法: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中央集权,如何促成国家的统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