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空万里,红日高悬,虽然已经入秋,但寒凉尚未侵蚀大地。
秦川已过了大半,远处巍峨的山影逐渐显现,但周围的地形仍然平坦开阔。
在这通往潼关的大道上,不紧不慢地走着一队人马,中间有几辆大车。其中一辆窗帘高卷,车中坐着两位老人,一个气度雍容,颇具威仪,似是微服的贵官;另一个目光炯炯,面色红润,精神矍铄……
数十名随从和兵丁簇拥着大车,有步有骑。在那辆大车的前后,有一个武官模样的人,左手提缰,右手挽着混铁长枪;还有一个年约30多岁的平民装束的人,腰悬宝剑,浓眉大眼,身材挺拔。一路上,他们不住地前瞻后顾,似乎对周围的状况保持着高度的警觉。
正当此时,从后方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瞬间两骑如旋风般赶上前来,从路旁的土地上飞驰而过,几辆大车被抛在身后。众随从惊愕之际,忽闻马上有一人朗声吟咏,声音清晰入耳:
“千里名驹一雁高,
浪淘风簸少年豪。
诗成华岳三峰动,
倒泻银河淬宝刀。”
两个少年哈哈哈地冲过队伍时,腰悬宝剑的壮汉瞥了一眼,发现前一个年轻人眉清目秀,身材匀称,穿着方巾蓝衫,一副吟诗作赋的秀才模样;后面的年纪稍大,身材高大,黑沉沉的脸,豹头环眼,背着一把鲨鱼皮套的宝刀,好不威风!
正是这个黑大汉,抢过他们的时候回头望了一眼,大笑而去!
看到这情景,腰悬长剑的壮汉不禁双眉紧皱,对另一名武官道:“傅总爷,恐怕会有麻烦,我去向大人和师傅报告一下。”
他迅速来到大车旁,向红光满面的老者躬身道:“师傅,你老人家看是不是点子到了?”老者沉声嘱咐道:“敬山,要沉住气。我看这两个不像。不过已靠近华山北麓了,自当小心才是。如果他们真的来了,你和傅总爷都要立刻退到大车旁,切勿冲过去,以防中计。”敬山应了一声“是”,便赶回队伍的前头去了。
那两个从后冲越而过的人,是名为主仆、情渝兄弟的两个年轻人。主人白先玉作书生打扮,其祖父是20多年前誉满江湖、黑白两道都十分轻钦服并奉为武林中泰山北斗般的大侠,人称“长春老人”白纯浩。
二十年前,提起白纯浩,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服。白老的武功卓绝,江湖上盛传的更是他的谦和仁厚和遇合之奇。
人们传说,白纯浩原本并不是一个练习武术的人,而是一个长途贩运的商人。在一个集镇上,他看到一个奄奄一息、遍身污秽的老和尚,心生侧隐之心,便把这老和尚背到店内,照料了一个月有余。
这老僧是嵩山少林寺罗汉堂的长老圆通大师,有一身炉火纯青的少林武功。
这次因追捕一个出身少林的败类,在崂山与这个叛逆及他约集的一群高手苦斗了两个时辰。虽然把叛逆立毙掌下,并重创了那群帮凶,使他们鼠窜而逃,但自己也受了内伤,又淋了场暴雨。
那日内伤、外感一齐发作,病来如山倒,竟昏死路边,又被烈日暴晒了近一天,病势越发沉重,如非白纯浩相救,必死无疑。
所以他不禁大为感动,病体稍妥,便把白纯浩带回少林,收为俗家弟子,把一身武功倾囊相授。
那掌门方丈和其他长老,喜欢白纯浩纯朴仁厚,勤奋刻苦,也各授绝技,时加指点。白纯浩在少林寺足足苦练了六年,出寺之日,他的武功艺业在少林小字辈中已堪称出类拔萃的了。
白纯浩仍然记得他的根本,用少林寺长老给他的银子作为本钱,继续从事长途贩运的生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