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遇恩师令狐楚

加入书签


    科考结束后,唐文宗缓过身来还是对心里的那个梦念念不忘——平藩。

    此前早在太和元年(827年)八月,唐文宗便下诏,革除了李同捷的所有官爵,命乌重胤、王智兴、史宪诚、李载义、李听等七道节度使发兵讨伐。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是横海(今河北沧海市)节度使李全略死了,本来发生这种事应该由朝廷重新任命节度使前往管理。可他的儿子李捷同显然和此前的那些藩镇一样,妄想占山为王来一个代代承袭,果然天下乌鸦一般黑。

    文宗肯定知道他心里的小九九,但刚登基的文宗深知在穆、敬二宗的挥霍下国库早已经空虚,这一仗他打不起,唯有先忍一忍。

    两难之下,文宗决定把天平(治所郓州,今山东东平县)节度使乌重胤调往横海,再把李同捷调往兖海(治所兖州,今属山东)。

    \t文宗本以为这样一来,既遂了李同捷当节度使的愿,又维护了朝廷的脸面,也算是个两全其美之策。

    \t然而,接到调令的时候,李同捷却根本不从,在他看来他只要待在这那就是山大王,谁也拿他没办法,可要是离开了自己的贼窝那他还能活吗?于是他找了个借口说被不舍的将士们围住不让离开,只能推辞赴任。

    都说退一步越想越气,唐文宗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于是不久后便有了那道讨伐李捷同的诏书。

    这一战打了差不多两年,最后以朝廷惨胜收尾,这期间文宗的左膀右臂武将乌重胤和文臣韦处厚相继因病去世。

    只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才让文宗绝望,平定横海以后文宗想彻底解决了河北这个大麻烦,作出了一系列的人事调动安排,妄想瓦解了这群山大王的兵权。

    只是兔子急了还咬人呢,很快这个地方就发生兵变了,把文宗派去接管的节度使都杀了,可这一仗文宗真的再也打不起了,国库已经见底了。

    太和三年(829年)八月初,文宗被迫任命何进滔为魏博节度使,而且把相、卫、澶三州归还给了魏博。八月二十五,文宗又下诏赦免了成德的王庭凑及其部众,恢复了他们的所有官爵。

    \t文宗心心念念的平藩梦就此崩塌,他想过做一个明君,但心有余力不足,可谁懂他的无奈呢?

    在所有热情都燃烧完以后,曾被裴度高度评价的文宗从此一蹶不振,他似乎已经向命运妥协,大唐乱就乱吧,他管不着。

    韦处厚去世以后,宰相一位空缺,翰林学士路隋入相,可惜他碌碌无为,实属平庸之辈。

    829年(太和三年)八月,即将乞骸骨的裴度离开之前向文宗推荐了一个人——李德裕。

    李德裕这时任浙西观察使,这个人出身名门望族,他的父亲曾是宪宗时期的宰相李吉甫。这个人有一个怪癖,虽然他读书也十分用功但他却瞧不起科举士子,可能是看不惯以升官发财为目的的教育制度吧。

    他是官二代自然不用靠科举当官,直接让他父亲安排就是,而他也是从基层开始节节攀升,一路做到中书舍人(正五品上,负责起草诏书、参议表章等)。

    当时与同任翰林学士的元稹、李绅并称“三俊”。可822年,时任兵部尚书的的李逢吉,看见元稹上位宰相后便也动了歪心思,后利用计谋一箭双雕干掉了裴度和元稹,而自己成功跻身相位。

    而当时另一个宰相位置,则在牛僧孺和李德裕之间竞争,一个是自己的好友一个是自己昔日政敌的儿子,李吉逢自然选择支持牛僧孺了,最后还令同党排挤李德裕,使李德裕被贬为浙西观察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