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宗登基后的第一战如宪宗一般还是削藩,他一改穆、敬二宗贪图享乐的风气,每天准时上朝,并且对政务特别关心,逮着宰相和百官询问不断。
827年二月,朝廷大赦天下,改元太和。
只是雷声大雨点小,文宗每次风风火火的提出改革,结果没几天便没了动静,原来是背后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在把控朝政,这个人自然是捧文宗上位的王守澄,皇帝要做什么首先得经过此人的点头,可想而知文宗有多无奈。
但朝臣却不知文宗的无奈,反而觉得如今皇帝或许还是如穆、敬二宗一般,压根就没把心思放在治理朝政上。
这不,宰相韦处厚立马哭喊着要辞职回家养老,文宗还算耐心,一番劝慰后才稳住了这位老臣,毕竟新皇登基是急需人才的。
攘外必先安内,既然不能发兵讨伐藩贼,那就先着手培养人才,文宗立马将重心移到了科举上,并且亲自主持这届的策试,弄了一个贤良方正科选举特种人员。
咱们的杜牧公子便是这一届的考生,先前说到他凭《阿房宫赋》红遍天南地北,但杜牧可不光会写文章,诗词也同样一绝。
827年,对于藩镇的问题杜牧提出自己的见解,写了一首《感怀诗》。诗文冗长便不例举,全诗一百零六句,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从“高文会隋季”到“沉酣薰骨髓”)追忆了唐朝的建立和唐初的政治,表达了对盛世的无限缅怀。在短短八句中,杜牧从武功和文治两个方面,对初唐盛世作了高度概括。武功方面,在隋末动荡之际,高祖李渊和太宗文皇帝李世民顺从“天意”,仗剑而起,一举平定天下,开创了唐代万世基业,他们真赶得上上古的“三皇”伏羲、神农和燧人。文治方面,太宗在高祖之后,以文治治理国家,“贞观之治”的德泽深入人心,好像美酒一样使人陶醉。
第二段(从“旄头骑箕尾”到“剪剪还榛莽”)以极大篇幅,历述“安史之乱”以后七十余年间藩镇割据、朝廷衰弱、兵连祸结的历史。
第三段(从“关西贱男子”到“焚之遗贾生”)重在抒情,杜牧首先表示要以削平藩镇为己任,匡济天下,恢复高祖、太宗开创的大唐盛世。紧接感叹说只可惜自己的平叛主张没有人愿意接受,表现出了报国无门、知音难觅的无奈。不过杜牧仍然忍不住陈述了自己的军事主张,表现了执着的追求,同时也透露出对当前朝廷政治**、官僚苟且偷安的强烈不满。
太和初(827年)吴武陵升为太学博士,相当于国家最高学府的高级教授,隶属国子监。而那时杜牧恰巧在国子监读书,吴武陵正是他的老师。这个吴武陵是唐元和二年(807)的进士,和著名诗人柳宗元意气相投,柳宗元曾和他同游永州的山水,在《小石潭记》提到过他,云“同游者:吴武陵”。
\t杜牧的才华横溢自然被吴武陵所关注,于是当那年科举的主考官崔郾准备离开长安,去东都洛阳主持考试时。在同僚们设宴送行的宴席上,吴武陵前去会见了这个老朋友。
\t吴武陵可不是单纯去践行的,他袖间带着一篇文章,正是杜牧写的那篇《阿房宫赋》,在简单打招呼后便将此赋递给崔郾看。
同时意味深长的问道:“这篇文章写的如何?”
崔郾不假思索回答:“这《阿房宫赋》我早看过,确实文采斐然,不知道老兄今日将此文递给我是意欲何为?”
吴武陵一脸自豪的说道写这篇赋的人正是他的学生杜牧,也是昔日宰相杜佑的孙子,而杜牧正好参加了此次科举,老兄你看凭他的才华能否讨个状元当当?
虽然说文章写的确实好,但崔郾却无奈笑道:“不是我不卖老兄你面子,而是这届的状元已经有权贵举荐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827年二月,朝廷大赦天下,改元太和。
只是雷声大雨点小,文宗每次风风火火的提出改革,结果没几天便没了动静,原来是背后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在把控朝政,这个人自然是捧文宗上位的王守澄,皇帝要做什么首先得经过此人的点头,可想而知文宗有多无奈。
但朝臣却不知文宗的无奈,反而觉得如今皇帝或许还是如穆、敬二宗一般,压根就没把心思放在治理朝政上。
这不,宰相韦处厚立马哭喊着要辞职回家养老,文宗还算耐心,一番劝慰后才稳住了这位老臣,毕竟新皇登基是急需人才的。
攘外必先安内,既然不能发兵讨伐藩贼,那就先着手培养人才,文宗立马将重心移到了科举上,并且亲自主持这届的策试,弄了一个贤良方正科选举特种人员。
咱们的杜牧公子便是这一届的考生,先前说到他凭《阿房宫赋》红遍天南地北,但杜牧可不光会写文章,诗词也同样一绝。
827年,对于藩镇的问题杜牧提出自己的见解,写了一首《感怀诗》。诗文冗长便不例举,全诗一百零六句,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从“高文会隋季”到“沉酣薰骨髓”)追忆了唐朝的建立和唐初的政治,表达了对盛世的无限缅怀。在短短八句中,杜牧从武功和文治两个方面,对初唐盛世作了高度概括。武功方面,在隋末动荡之际,高祖李渊和太宗文皇帝李世民顺从“天意”,仗剑而起,一举平定天下,开创了唐代万世基业,他们真赶得上上古的“三皇”伏羲、神农和燧人。文治方面,太宗在高祖之后,以文治治理国家,“贞观之治”的德泽深入人心,好像美酒一样使人陶醉。
第二段(从“旄头骑箕尾”到“剪剪还榛莽”)以极大篇幅,历述“安史之乱”以后七十余年间藩镇割据、朝廷衰弱、兵连祸结的历史。
第三段(从“关西贱男子”到“焚之遗贾生”)重在抒情,杜牧首先表示要以削平藩镇为己任,匡济天下,恢复高祖、太宗开创的大唐盛世。紧接感叹说只可惜自己的平叛主张没有人愿意接受,表现出了报国无门、知音难觅的无奈。不过杜牧仍然忍不住陈述了自己的军事主张,表现了执着的追求,同时也透露出对当前朝廷政治**、官僚苟且偷安的强烈不满。
太和初(827年)吴武陵升为太学博士,相当于国家最高学府的高级教授,隶属国子监。而那时杜牧恰巧在国子监读书,吴武陵正是他的老师。这个吴武陵是唐元和二年(807)的进士,和著名诗人柳宗元意气相投,柳宗元曾和他同游永州的山水,在《小石潭记》提到过他,云“同游者:吴武陵”。
\t杜牧的才华横溢自然被吴武陵所关注,于是当那年科举的主考官崔郾准备离开长安,去东都洛阳主持考试时。在同僚们设宴送行的宴席上,吴武陵前去会见了这个老朋友。
\t吴武陵可不是单纯去践行的,他袖间带着一篇文章,正是杜牧写的那篇《阿房宫赋》,在简单打招呼后便将此赋递给崔郾看。
同时意味深长的问道:“这篇文章写的如何?”
崔郾不假思索回答:“这《阿房宫赋》我早看过,确实文采斐然,不知道老兄今日将此文递给我是意欲何为?”
吴武陵一脸自豪的说道写这篇赋的人正是他的学生杜牧,也是昔日宰相杜佑的孙子,而杜牧正好参加了此次科举,老兄你看凭他的才华能否讨个状元当当?
虽然说文章写的确实好,但崔郾却无奈笑道:“不是我不卖老兄你面子,而是这届的状元已经有权贵举荐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