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宗大兴土木,杜牧气作《阿房宫赋》-第2/3页

加入书签
    某幼孤贫,安仁旧第,置于开元末,某有屋三十间。去元和末,酬偿息钱,为他人有,因此移去。八年中,凡十徙其居,奴婢寒饿,衰老者死,少壮者当面逃去,不能呵制,止有一竖,恋恋悯叹,挈百卷书随而养之,奔走困苦,无所容庇,归死延福私庙,支柱欹坏而处之。长兄以驴游丐于亲旧,某与弟顗食野蒿藿,寒无夜烛,默所记者,凡三周岁。

    大意是:杜牧继承了长安祖产约三十间房子,但父亲去世后,杜牧只能举债为生,到元和末年,三十间房子全部都归了债主,杜家年老的奴婢全部饿死,年轻力壮者接连逃走,制止不住,只有一人不忍心,仍然带着“百卷书”不离不弃。

    \t无处立足的杜牧只能栖居在杜家在延福里的家庙,那里的柱子已经倾倒,破败已极,不知名的堂兄骑一头瘦驴,像乞丐一样游走于亲朋故旧讨得生活所需,杜牧和小他的4岁的弟弟杜顗(yǐ),只能靠吃野菜度日,晚上甚至连照用用的蜡烛也没有,读书也只能白天读,夜里默默记诵,这样的情况持续了整整三年。\t估计这样大家还是不明白一个豪门为何会落魄的如此之快,那就再结合一下当时的背景来解读一番。

    首先讲分家,宰相之家树大根深,但毕竟杜佑有三个儿子。不过分家的真正原因却是因为杜牧的堂兄杜悰,他是杜牧二伯父杜式方(据《旧唐书》载,杜式方跟杜从郁关系亲密)的第三子。

    据载,杜悰在814年被选为驸马,尚岐阳公主(那时娶公主叫“尚”公主)。杜悰新婚,唐宪宗赐第,杜悰要单独别居,大家族就此分家。此前,杜家家族全在一处,家务由杜佑的长房长孙杜诠打理,此后各房分开,在安仁坊的旧第,杜牧一支,分到了上述的三十多间房屋,此时杜从郁尚在,生活尚有来源。

    另外,杜悰有好友独孤郁,独孤郁曾极力反对杜从郁出任拾遗。说“拾遗之与补阙,虽资品有殊,皆名谏列。父为宰相,子为谏官,若政有得失,不可使子论父。”有避嫌的意思,防止一家独大。

    拾遗的品秩不高,却是皇帝的近侍,随时可以面见皇帝,每日参加早朝,属于常参官,很体面,肯定会有很多人巴结。杜从郁没有获任拾遗,自然心里是郁闷的,而自己的侄子杜悰却没有站在他这一边,虽然说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却也导致本就为官清廉的杜从郁继续过着工资微薄的平凡生活,以至于后来杜牧落魄时只能通过租卖房子来维持生计。

    而仅仅过了三年,三十间房子便“为他人有”,兄弟二人被赶了出来,东游西窜,搬了十几次家。

    好在从小受爷爷的熏陶,杜牧没有就此颓废而是刻苦读书,他从各个方面要求自己。到二十岁时,他读《尚书》、《毛诗》、《左传》、《国语》及唐以前的十三代史诸书,用心探究历朝历代兴盛和哀亡的道理,财政、赋税、军事的状况,山川地形的险易,分析古人施政的长处和缺点,所得和所失,留心“治乱兴亡之还,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

    而那时又正逢唐宪宗元和中兴的时候。元和年间,宪宗皇帝平定了西川节度使刘辟、镇海节度使李琦,消灭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就连一贯嚣张跋扈的河北三镇也归顺了朝廷。这一系列令人振奋的军事胜利,都发生在杜牧的少年时期,对他的成长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杜牧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再加上他十分渴望建功立业,他在《上周相公书》一开头就说,“饮以大儒在位而未有不知兵者”,意思是一个宰相如果不懂得用兵,国家是非常危险的。

    于是在这段时间亲自注解了《孙子兵法》十三篇,为时人所赞。要知道那时他才二十出头,可谓年少有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