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历元年(825年)十一月,唐敬宗突发奇想想去骊山游幸,大臣们都极力劝阻,他就是不听。拾遗张权舆在大殿叩头进谏,还说:“从周幽王以来游幸骊山的帝王都没有好的结局,秦始皇葬在那里国家二世而亡,玄宗在骊山修行宫而安禄山乱,先帝(穆宗)去了一趟骊山,享年不长,回来就驾崩了。”
唐敬宗听了这话,反倒引发了更大的兴致:“骊山有这么凶恶吗?越是这样,我越是应当去一趟来验证你的话。”
结果,不顾大臣的反对固执前往,即日回到宫中,他还对身边的人说:“那些向朕叩头的人说的话,也不一定都可信啊!”丝毫不把臣下的意见当回事。
唐敬宗也同样喜欢到鱼藻宫观龙舟竞渡,有一天突然给盐铁使下诏,他要造竞渡船20艘,要求把木材运到京师修造。这一项的花费总计要用去当年国家转运经费的一半,谏议大夫张仲方等力谏,他才答应减去一半。
这样的李湛气得长安的一位公子哥愤然写下了《阿房宫赋》,这位公子哥正是名门之后杜牧,就是小李杜里面的那个“杜”。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建造的宫殿,始建于公元前212年,至秦亡时尚未完工,遗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南阿房村。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节选《阿房宫赋》)
这篇文章被选入了高中课文,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很明显杜牧这是在借古讽今,表面上写的秦始皇其实矛头直指敬宗,而他也是凭借这篇文章为将来的进士及第敲开了门。
写下这篇文章时杜牧才二十三岁,却才学不浅。毕竟他可是妥妥的出自书香门第,而他也以祖上为荣,不像其他人老是冒充别人的子孙。
杜牧曾经写过一首《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其中有几句是这样说的: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
大意是我家祖上很牛逼,我爷爷曾经当过三朝宰相,家里侍卫很多以至于佩剑摩擦时发出叮当的声响。原来住的宅子大门涂的是王侯贵族才用的大红色,又坐落在长安城的中央。家里别的东西不多,就是藏书万卷。里面包含许多编撰的史书,那是替皇家写的《唐通史》。
这里面吹嘘的就是他的爷爷杜佑,在这样的家庭出生杜牧本应该享尽荣华富贵的,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让他受尽折磨。
家里的顶梁柱爷爷杜佑在杜牧九岁的时候便去世了,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也因病去世了,家里一时没了经济来源,从来没有打理过家政的杜牧接过了这样的重担。
可能有的人要说了,其祖上官至宰相积蓄自然不少,分封的田地房屋应该够杜牧挥霍大半辈子了,按道理来说是这样的,但大家可别忘了他爷爷这一代并不是只有他这一支,所以分家以后还剩多少就有待商榷了。
其实在后来杜牧自求外放时写过一篇《上宰相求湖州第二启》,这篇文章里面便回忆了他幼年的贫苦生活。
某幼孤贫,安仁旧第,置于开元末,某有屋三十间。去元和末,酬偿息钱,为他人有,因此移去。八年中,凡十徙其居,奴婢寒饿,衰老者死,少壮者当面逃去,不能呵制,止有一竖,恋恋悯叹,挈百卷书随而养之,奔走困苦,无所容庇,归死延福私庙,支柱欹坏而处之。长兄以驴游丐于亲旧,某与弟顗食野蒿藿,寒无夜烛,默所记者,凡三周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