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故地,白居易思念初恋作诗《花非花》

加入书签


    825年,白居易在前往苏州任职的途中写了一首《长相思·汴水流》,原来不知不觉我们的老白已经53了,看了前文的应该还记得老白有过一段甜美的恋爱,而那个女子叫湘灵。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t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汴水流》

    长相思是词牌名,调名取自南朝乐府“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句,多写男女相思之情。汴水是淮河的支流,隋炀帝时开凿的通济渠,唐宋人称为汴河,源于河南,往东南流入安徽宿州、泗县,入淮河。(白居易去往苏州要经过汴州)

    泗水是淮河的另一条支流。源于山东曲阜,因四源并发,故名泗水,向南流经江苏徐州后,在江苏淮安入淮河。

    这首诗的大意是:汴水长流,泗水长流,合汇后又一同流到长江古老的瓜洲渡口。顺着江水遥望江南的群山,随之而来的只有无限的忧愁。思念不断呀,怨恨不停呀,除非你归来我才肯罢休,若是归来时好想和你紧紧依偎着倚楼望月。

    很多人认为此词是白居易思念侍妾樊素时所作,因为樊素是杭州人,汴水、泗水、瓜州古渡口都是樊素回家的必由之路。

    \t但这不足为据,首先樊素的离开是白居易主动再三要求的,所以诗里的恨归期是说不过去的。其次白居易是注重礼教的,为一个小小侍妾写“长相思“是有违礼数的,也不符合他风流才子的形象。

    此诗是以一位思夫女子的口吻来写的,妥妥的闺怨诗。说女人在月明之夜,独倚高楼,望着汴泗南去的流水,想念着远在江南的爱人,思极转恨的情绪。而这位思妇所处的位置,很可能就在徐州一带。

    \t汴水由汴州开封经宋城北部、萧县而至徐州,在城东北隅与源于山东、流经徐州彭城的泗水汇合,合流后汇入大运河直至扬州江都的瓜洲与长江相通。

    \t考虑到词中所写“汴水流,泗水流”的意境,不难得知思妇的位置或许就在徐州。所以她才能同时看到汴泗流水,并且目送远波南去,从而想到合流将要到达的瓜洲渡口。

    \t由此分析更觉此诗与樊素并无关系,而至于真是听闻一思妇故事所做闺怨诗,还是假借女人的口吻实则表达自己对那泗水上游处湘灵的思念之情都有可能。

    \t结合诗意我更相信白居易确为一位思妇而提此诗,因为这首诗中的恨肯休,而不是无绝期,说明思念之人还是能回来的。只是写到后半诗“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时,我相信白居易心里一定也曾涌起对初恋湘灵的思念之情,才会写出入长恨歌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类似的诗句。

    但既然提到此,就让我们来重新梳理一遍这段朦胧的爱情故事。

    白居易十一岁时,在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结识了一个小他四岁的小女孩——湘灵。俩人朝夕相伴可谓青梅竹马,等到情窦初开时俩人也自然而然在一起处了对象。

    \t十九岁时白居易就曾给湘灵写过一首《邻女》。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t这里的“邻女”不是今天的邻家女孩,而是指怀春的少女。(战国时期宋玉邻家有美女倾心与他,三年间常爬上墙头偷窥他,但宋玉从未动心,后便以邻女形容怀春的少女)

    \t诗里夸湘灵亭亭玉立、美若天仙,就像嫦娥和圣洁的莲花。他曾无数次透过窗前碧纱张望绣床前的湘灵,看到她闲教鹦鹉说话的可爱画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