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穆宗一听,是提拔自己中意的李绅,当即批准。
\t当时的穆宗当然不会想到,李逢吉这是在给李绅下套。他把李绅支到御史台自然没安好心。
\t当时,御史台的一把手是韩愈。而韩愈跟李绅是同一种人,性情刚直,眼里从不揉沙子。很多人都知道,宪宗末年,韩愈曾因那篇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差点被宪宗砍掉脑袋,多亏裴度和崔群力谏,才救了他一命。
长庆三年六月,韩愈从吏部侍郎调任京兆尹。在他之前,禁军一贯在京师作威作福,过去的京兆尹都不敢惹,可韩愈一来,禁军一下就变乖了,纷纷在私下里相互告诫:“这姓韩的连佛骨都敢烧,咱千万别犯在他手上!”
韩愈当时除了京兆尹,还兼任御史大夫。按规定,有此兼职的京兆尹不仅要在本衙门办公,还要在某些规定时间到御史台去坐班,称为“台参”。
\t李逢吉就打算在这里做手脚,让李绅和韩愈去死磕。
李绅刚到御史台上任,李逢吉马上通知韩愈不必台参。李绅不知此事,一连几天发现顶头上司都不来上班,便给韩愈发了道公函。韩愈有宰相特许,当然有理由不去。于是两人你来我往争辩不止,最后闹得沸沸扬扬,满朝皆知。
\t李逢吉趁机上奏穆宗,说李绅和韩愈身为大臣,竟然为了如此芝麻小事就撕破脸面,实在不堪为群臣表率,理应贬谪。
\t穆宗也觉得李、韩二人太不识大体,遂贬韩愈为兵部侍郎,贬李绅为江西观察使。
\t到了这一步,李绅和韩愈才恍然大悟这是被奸人算计了。随后两人便以辞谢君上为名入宫觐见。穆宗也依稀感觉事有蹊跷,就让他们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仔细讲了一遍。
最后穆宗收回成命,改任韩愈为吏部侍郎,李绅为户部侍郎。虽然李逢吉此次计谋没有得逞,但睚眦必报的他怎会如此善罢甘休。
敬宗登基后,李逢吉怕新君因为先皇宠信李绅的原因再次重用李绅,便决定先下手为强。
首先,李逢吉收买了李绅的一个族人李虞,让李仲言、张又新等人配合他在朝野上下大造舆论,散布谣言,说李绅一直在暗中侦查百官,凡是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时政的,都被他以“交结朋党”为由列入了黑名单,然后再呈报给天子。
\t由于此事是从李绅的族人嘴里说出来的,很多朝臣都信以为真,自然都对李绅产生了极大的反感。
接着李逢吉又请权宦王守澄帮忙,让他想办法在新天子面前抹黑李绅。
某一天,王守澄找了个四下无人的机会,对小皇帝说:“陛下,您是否知道,当初是谁拥立您为储君的?”
\t小皇帝不假思索:“宰相啊。”
\t王守澄又问:“哪个宰相?”
\t小皇帝一脸茫然。
\t王守澄一笑:“这件事的内情,没有人比臣更清楚。陛下之所以能登临大宝,全凭李逢吉一人之力。至于杜元颖、李绅这些人,当时都是想拥立深王的。”
小皇帝没什么心机自然很容易听信谣言,再加上李逢吉不断在一旁煽风点火,指使他人不断上表迷惑李湛,说李绅此人心怀不轨,终将不利于皇帝,应当加以贬谪。
最后小皇帝抵不过众口铄金将李绅逐出了朝廷,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市)司马。
这位因为陷入牛李党争而平步青云的诗人终究因为李党的失势而被贬,仿佛一切都是因果循环。
前文说过李绅是新乐府运动的主心骨之一,名声是很不错的。只是随着815年宰相武元衡被刺一案发生,一切仿佛都变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t当时的穆宗当然不会想到,李逢吉这是在给李绅下套。他把李绅支到御史台自然没安好心。
\t当时,御史台的一把手是韩愈。而韩愈跟李绅是同一种人,性情刚直,眼里从不揉沙子。很多人都知道,宪宗末年,韩愈曾因那篇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差点被宪宗砍掉脑袋,多亏裴度和崔群力谏,才救了他一命。
长庆三年六月,韩愈从吏部侍郎调任京兆尹。在他之前,禁军一贯在京师作威作福,过去的京兆尹都不敢惹,可韩愈一来,禁军一下就变乖了,纷纷在私下里相互告诫:“这姓韩的连佛骨都敢烧,咱千万别犯在他手上!”
韩愈当时除了京兆尹,还兼任御史大夫。按规定,有此兼职的京兆尹不仅要在本衙门办公,还要在某些规定时间到御史台去坐班,称为“台参”。
\t李逢吉就打算在这里做手脚,让李绅和韩愈去死磕。
李绅刚到御史台上任,李逢吉马上通知韩愈不必台参。李绅不知此事,一连几天发现顶头上司都不来上班,便给韩愈发了道公函。韩愈有宰相特许,当然有理由不去。于是两人你来我往争辩不止,最后闹得沸沸扬扬,满朝皆知。
\t李逢吉趁机上奏穆宗,说李绅和韩愈身为大臣,竟然为了如此芝麻小事就撕破脸面,实在不堪为群臣表率,理应贬谪。
\t穆宗也觉得李、韩二人太不识大体,遂贬韩愈为兵部侍郎,贬李绅为江西观察使。
\t到了这一步,李绅和韩愈才恍然大悟这是被奸人算计了。随后两人便以辞谢君上为名入宫觐见。穆宗也依稀感觉事有蹊跷,就让他们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仔细讲了一遍。
最后穆宗收回成命,改任韩愈为吏部侍郎,李绅为户部侍郎。虽然李逢吉此次计谋没有得逞,但睚眦必报的他怎会如此善罢甘休。
敬宗登基后,李逢吉怕新君因为先皇宠信李绅的原因再次重用李绅,便决定先下手为强。
首先,李逢吉收买了李绅的一个族人李虞,让李仲言、张又新等人配合他在朝野上下大造舆论,散布谣言,说李绅一直在暗中侦查百官,凡是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时政的,都被他以“交结朋党”为由列入了黑名单,然后再呈报给天子。
\t由于此事是从李绅的族人嘴里说出来的,很多朝臣都信以为真,自然都对李绅产生了极大的反感。
接着李逢吉又请权宦王守澄帮忙,让他想办法在新天子面前抹黑李绅。
某一天,王守澄找了个四下无人的机会,对小皇帝说:“陛下,您是否知道,当初是谁拥立您为储君的?”
\t小皇帝不假思索:“宰相啊。”
\t王守澄又问:“哪个宰相?”
\t小皇帝一脸茫然。
\t王守澄一笑:“这件事的内情,没有人比臣更清楚。陛下之所以能登临大宝,全凭李逢吉一人之力。至于杜元颖、李绅这些人,当时都是想拥立深王的。”
小皇帝没什么心机自然很容易听信谣言,再加上李逢吉不断在一旁煽风点火,指使他人不断上表迷惑李湛,说李绅此人心怀不轨,终将不利于皇帝,应当加以贬谪。
最后小皇帝抵不过众口铄金将李绅逐出了朝廷,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市)司马。
这位因为陷入牛李党争而平步青云的诗人终究因为李党的失势而被贬,仿佛一切都是因果循环。
前文说过李绅是新乐府运动的主心骨之一,名声是很不错的。只是随着815年宰相武元衡被刺一案发生,一切仿佛都变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