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16年回顾过去的二十几年,有一位如王勃一般英年早逝的诗人不得不提,那便是诗鬼李贺。
790年,洛阳昌谷一个破落院子里,一个身体瘦弱,面色苍白的孩童降生,老李看着怀中的孩子半喜半忧,苦思半刻取名李贺字长吉,就是希望他能长长久久的健康幸福。
其父叫李晋肃,是李唐宗室远枝后裔,可经过多年动乱,李家早已经家道中落。李晋肃先是雇“边上从事”,后任陕县县令,工资少的可怜简直就是个蓝领,家中只剩薄田一亩,茅屋几间,还常有恶吏上门催税逼交房租,混的是一塌糊涂。
……
我在山上舍一亩蒿硗田
夜雨叫租吏春声暗交关
——《送韦仁实兄第入关》
虽然家庭贫穷,但作为皇家血脉,李贺还是挺自豪这个身份的,就像刘备喜欢自称中山晋王之后一样,他给自己霸气署名“唐诸王孙”。
李贺自幼就表现出极高的天赋,四岁习文,五岁学诗,聪明也就算了关键这家伙还贼勤奋,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童年时期的他经常一早就背着小挎包骑着小毛驴,到附近的山水中搜罗诗歌素材,一有灵感涌现便马上记下来放入囊中,等傍晚回到家立即筛选整理最后作成诗,工作时间直接拉满,要是放现在那就是单位里的劳模。
可他母亲见到本就身体枯瘦的儿子又这般劳累,那是十分心疼啊,劝说的话差不多就是,“儿子你这是在用命创作啊,咱们还是提倡劳逸结合吧。”
但李贺哪听得进去,一想到自己这大病过的身体指不定活不了多久,要想在有生之年出名可谓路途遥远,于是撸起袖子就是干。
声名在外的李贺,经常被人上门求作诗,李贺很是好客,明了来人的诉求后一边思考一边打草稿,没多久一篇诗作就完成了,大手一挥“下一位”,那速度颇有曹植“七步成诗”的风范,从此又多了一个创作快的标签。
创作归创作,虽然这能赚点钱补贴家用偶尔还能旅个游,但读书人的终极目标当然还是考取功名最后当官。经过十数年的备考,一晃李贺都17岁了,正是少年意气风发时,是时候为前途考虑了。
17岁的李贺就此进东都洛阳赶考,做为寒门之后的他在众多同行人的口中总是听到一个熟悉的名字——韩愈。
韩愈何许人也,那时的韩愈是大唐国立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官居五品,活脱脱一个大教授。人家不仅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最难能可贵的是还善于提携有才之士,在寒门学子中那就是天降的贵人啊。(808年韩愈以国子博士的身份前往洛阳)
而且韩大教授非常有耐心,面对送来的作品一一品读,给出建议,看到好的还不忘发到微博帮忙宣传一波,试问这样的老师哪个学生不爱呢?
高考前夕,无数人拿着自己的作品来给韩愈欣赏,希望得到大教授的肯定,而李贺便是这其中一人。只是这队排得实在有点长,直到下班也没轮到他。
回到家很是疲惫的韩愈本想上床歇息,可看着桌上的一堆作品又决定再熬一会,看着看着翻到了一篇《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不看不要紧一看吓一跳,在边塞诗盛行的中唐这首诗不同于高岑、卢纶那般气势磅礴可谓想象丰富、构思新奇。韩愈立马将此诗分享给皇甫湜(shí),没想到平日高傲的皇甫湜看了也是大为赞叹,两人一看署名摸着胡子大笑,“李贺这小子真心不错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