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有一天,朋友登门拜访,恰巧遇上张籍在吃灰,朋友困惑不解,便问何故。
张籍答道:“吃了杜甫的诗,我便能写出和杜甫一样的好诗咯!”
杜甫是何等忧国忧民之人,“安得广厦千万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喜欢这位偶像的张籍一时便入了白居易的法眼。
自此,新乐府诗派加入了一个实力派诗人,白居易写劳动人民悲苦生活《杜陵叟》、《卖炭翁》,张籍就作《野老歌》。白居易写贫富悬殊阶级对立《轻肥》、《红线毯》,张籍就作《猛虎行》。白居易同情妇女不幸遭遇《井底引银瓶》,张籍作《妾薄命》……堪称并肩作战的战友。
再说李绅,就是那个写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人。
李绅,字公垂,亳州谯县古城人,生于公元772年。在公元778年,年仅六岁的李绅丧父,随母迁居无锡娘家。
由母亲拉扯大的李绅,年少的时候,受尽了人间白眼与人情冷暖。
\t由于家境贫穷,李绅年幼时经常吃不饱饭。但寄人篱下的李绅,反而化困境为动力,自幼便一边下地劳作一边学习四书五经,为改变命运而默默努力着。
由于家庭困难的学子寄居寺庙读书是那时的民俗。所以生活窘境中的母亲,寻了一处远离世俗的寺庙,让他寄居在那里读书学习。
聪慧懂事的李绅深知母亲的良苦用心,寄居在寺庙里读书学习异常刻苦。
据史载,李绅经常在苍松翠竹间刻苦读书,还尝试学写诗。没有纸来涂鸦咋办?
毕竟是个小孩子,不懂人情世故,就在佛经上写。和尚们认为这是亵渎神佛的大逆不道行为,把李绅赶出了寺庙。
估摸母亲那时已离开了人世,无处可去的孤儿李绅开始了漂泊流浪,年纪仅15岁左右。
\t这也就不难解释,经常在饥饿边缘挣扎的李绅,对粮食是格外的珍惜。
\t也正是如此,后来长大的李绅才会写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的诗句。
贞元十七年(801年)秋,李绅赴长安应试,遇韩愈,韩愈老师还是一如既往的乐于助人。
\t贞元十八年(802年),韩愈举荐李绅于陆傪。那一年李绅因为与元稹、白居易因同年考试而相识。后来李绅落第,返回江南,游江浙。
贞元二十年(804年),九月在长安,与元稹宿靖安里第,元稹和李绅说到崔莺莺的事情,李绅有感作《莺莺歌》为这故事命题,后元稹的《会真记》便又称《莺莺传》。
\t皇天不负有心人,元和元年(806年),李绅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锜幕府。因不满李锜谋叛而下狱。李锜被杀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
\t元和四年(809年),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二十首。
\t\t新乐府运动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新乐府。
\t在白居易看来,文学家应该心忧天下,时刻关心时事,关注社会,文坛不能只有风花雪月,而没有民生疾苦。
在写给元稹的那篇著名的长文《与元九书》中,白居易对新乐府运动做了总结,喊出了那句震古烁今的口号:“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t后来白居易的诗中确实不断出现平民生活的影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张籍答道:“吃了杜甫的诗,我便能写出和杜甫一样的好诗咯!”
杜甫是何等忧国忧民之人,“安得广厦千万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喜欢这位偶像的张籍一时便入了白居易的法眼。
自此,新乐府诗派加入了一个实力派诗人,白居易写劳动人民悲苦生活《杜陵叟》、《卖炭翁》,张籍就作《野老歌》。白居易写贫富悬殊阶级对立《轻肥》、《红线毯》,张籍就作《猛虎行》。白居易同情妇女不幸遭遇《井底引银瓶》,张籍作《妾薄命》……堪称并肩作战的战友。
再说李绅,就是那个写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人。
李绅,字公垂,亳州谯县古城人,生于公元772年。在公元778年,年仅六岁的李绅丧父,随母迁居无锡娘家。
由母亲拉扯大的李绅,年少的时候,受尽了人间白眼与人情冷暖。
\t由于家境贫穷,李绅年幼时经常吃不饱饭。但寄人篱下的李绅,反而化困境为动力,自幼便一边下地劳作一边学习四书五经,为改变命运而默默努力着。
由于家庭困难的学子寄居寺庙读书是那时的民俗。所以生活窘境中的母亲,寻了一处远离世俗的寺庙,让他寄居在那里读书学习。
聪慧懂事的李绅深知母亲的良苦用心,寄居在寺庙里读书学习异常刻苦。
据史载,李绅经常在苍松翠竹间刻苦读书,还尝试学写诗。没有纸来涂鸦咋办?
毕竟是个小孩子,不懂人情世故,就在佛经上写。和尚们认为这是亵渎神佛的大逆不道行为,把李绅赶出了寺庙。
估摸母亲那时已离开了人世,无处可去的孤儿李绅开始了漂泊流浪,年纪仅15岁左右。
\t这也就不难解释,经常在饥饿边缘挣扎的李绅,对粮食是格外的珍惜。
\t也正是如此,后来长大的李绅才会写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的诗句。
贞元十七年(801年)秋,李绅赴长安应试,遇韩愈,韩愈老师还是一如既往的乐于助人。
\t贞元十八年(802年),韩愈举荐李绅于陆傪。那一年李绅因为与元稹、白居易因同年考试而相识。后来李绅落第,返回江南,游江浙。
贞元二十年(804年),九月在长安,与元稹宿靖安里第,元稹和李绅说到崔莺莺的事情,李绅有感作《莺莺歌》为这故事命题,后元稹的《会真记》便又称《莺莺传》。
\t皇天不负有心人,元和元年(806年),李绅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锜幕府。因不满李锜谋叛而下狱。李锜被杀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
\t元和四年(809年),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二十首。
\t\t新乐府运动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新乐府。
\t在白居易看来,文学家应该心忧天下,时刻关心时事,关注社会,文坛不能只有风花雪月,而没有民生疾苦。
在写给元稹的那篇著名的长文《与元九书》中,白居易对新乐府运动做了总结,喊出了那句震古烁今的口号:“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t后来白居易的诗中确实不断出现平民生活的影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