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白仕途受挫,诗歌创作却迎来了高峰。
永贞革新发生后,对现实的批判成为元、白早期政治生涯的共同底色,也影响了他们的诗歌创作。
于是公元810年有了由白居易、元稹、张籍、李绅等所提倡的“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和元稹前文都重点说过,张籍和李绅还得介绍一下。
前文说过张籍是孟郊的好友后来孟郊把他推荐给了韩愈,才走上科举之路的。
张籍在韩愈的鼓励下,于799年(贞元十五年)进士及第,只是和大多数人一样,接下来的五年他都没有官职,一直四处奔波谋生。
806年,他终于等来了转机,调补太常寺太祝。
太常寺是主管皇家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葬等礼仪的一个部门,太常有丞(总管),商官有六太: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等十几个属官。
太祝具体做什么呢?《唐六典》中说太祝三人,正九品上,凡国有大祭祀,盥则奉匜,既盥则奉巾悦。
就是说国家有大祭祀时,负责给太常端水净手递毛巾,太常将祝祷词敬上祠所,太祝等人跟随一起跪读祝文,礼成而焚之,以传达与鬼神所知。
说到底太祝就只是个品级低下,俸禄薄微,与天子几乎不得见的底层小吏。
这不,张籍便写诗感叹“老大登朝如梦里,贫穷作活似村中。未能即便休官去,惭愧南山采药翁。”
?百般曲折好不容易做上了官,日子却还穷的像村中农夫一般,但终究在帝都有了落脚处,太祝这小吏之职虽卑微,但却没有勇气辞去。
但也就是在那时他认识了一个人,他发现有一个人写的诗歌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这与他诗文的初衷很是贴合,那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正是他所追求的诗和远方!
这个人正是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白居易,这段时期白居易初入官场,正任秘书省校书郎。
张籍便想去拜访白居易,他写下一首《寄白学士》“自掌天书见客稀,纵因休沐锁双扉。几回扶病欲相访,知向禁中归未归。”表达了自己想要结交拜访的心情。
白居易收到后立即回复《答张籍,因以代书》“怜君马瘦衣裘薄,许到江东访鄙夫。今日正闲天又暖,可能扶病暂来无。”\t很快向张籍发出了热情的邀请,鄙人不胜荣幸,今日天暖又得闲,我随时恭候您的到来。
\t于是张籍拖着病体来了,这一见面两人相见恨晚惺惺相惜,聊的畅快,白居易甚至清楚的记得每一处细节。
后来为母亲守孝三年后回到长安的白居易,回忆起和张籍的日子还写下了《酬张十八访宿见赠》这首诗来感谢他。?
\t当时白居易觉得张籍很是与众不同,并不是那热衷权势富贵,曲意逢迎之人,是一个值得结交之人。
\t\t张籍说自己不擅长交集,平常只与韩愈来往最多,其次就是白居易了。张籍接着说我其实非常喜欢你们的诗歌风格,你推行的新乐府诗歌,多么有杜甫的风范…两人以道义相交,趣味相投,互相欣赏。
白居易这才记得传闻说张籍是杜甫的死忠粉丝,为什么有这样的传言呢?
原来张籍有一个怪癖,他不但喜欢诵读杜甫诗作,读完之后,还把诗稿一首一首烧掉,然后,将纸灰拌了蜂蜜,每天早上服用三勺。
\t有一天,朋友登门拜访,恰巧遇上张籍在吃灰,朋友困惑不解,便问何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