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6年,元稹考得甲等,授官左拾遗,白居易入选乙等,补盩庢(今陕西周至县)县尉,这一年白居易35岁。
\t正如《策林》中所愤慨,两个年轻人此后直笔书写天下不平之事,痛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提出惩治贪腐,求贤选能,体恤百姓,政治主张上至整顿朝纲,下至轻徭薄赋。
元稹奉职勤恳,本应受到鼓励,可是因为锋芒太露,触犯权贵,反而引起了宰臣的不满。
元和元年九月贬为河南县尉。白居易罢校书郎,亦出为县尉。此时,母亲去世,元稹悲痛不已,在家守孝三年。
\t\t35岁,白居易第一次出任地方官,在盩庢县亲眼看到农民冒着五月的酷暑辛苦劳作,却仍要忍饥挨饿,正如李绅写下《悯农》一样白居易写下《观刈麦》一诗。
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听其相顾言,闻着为悲伤。家田输税重,拾此充饥肠”,又对自己无所作为却能丰衣足食感到羞愧,“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t在任期间白居易除了走访民情,呼朋唤友游山玩水自然也是少不了,一天白居易与好友王质夫、陈鸿相约去仙游寺游玩。
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与萧史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因为传说中萧玉是上界仙人下凡,古称仙游于是得名仙游寺。
\t谈到爱情众人自然离不开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情故事。互相感叹之余,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成,以传后世。
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就称这首诗为《长恨歌》,称那篇传记为《长恨传》。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t谁曾想这篇叙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悲剧的《长恨歌》后来火遍大江南北,连唐宪宗看了都说妙。
\t不久唐宪宗就下令提携白居易为翰林学士,后又任命为左拾遗。
\t公元808年,白居易回京官拜左拾遗。这一职务负责“言国家遗事,拾而论之”,也就是平时朝廷有什么弊政,白居易就要直言上书。
这个吃力不讨好的谏官之职,着实适合白居易。在京期间,白居易一直悲悯地审视着那个时代,他深爱着大唐的人民,揭示了民间疾苦的方方面面,诉说了当时百姓内心的悲愤。
\t白居易说,他执笔写作,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t在拜左拾遗(从八品上)期间,白居易仍充翰林学士。唐代的翰林学士在内廷侍从皇帝,起草诏书,地位十分显要,就算表现不好,和皇帝混个脸熟总是不错的,所以这是当时认为很有前途的“美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