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初一,李唐宗室的亲王们和所有皇亲国戚纷纷入宫向德宗皇帝拜贺新年。
整座大明宫都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
李适很是高兴但高兴中又隐约有一丝担忧,可的目光却始终在这些熟悉的身影中来回穿梭。
他在寻找一个人。
结果当然是令他失望的——那个人没来。
虽然老皇帝早就预料到卧床不起的太子已经不可能来看他了。
可当拜年的人们依次退出之后,李适的脸上还是不由自主地淌下两行清亮的老泪。
当天李适就病倒了,而且在此后的二十多天里病势日渐沉重。
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隔绝了宫内外的消息,准备另立储君。
在德宗皇帝病重的二十多天里,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知道皇帝和太子的安危。
直到正月二十三日这天,处在弥留之际的德宗才命人传唤翰林学士郑和卫次公入宫草拟遗诏。
等到郑和卫次公进入皇帝寝殿,德宗李适已经驾崩。
近侍宦官说:“禁中还在讨论,立谁当皇帝还没有最终敲定。”
众人一听,面面相觑。明知这是大逆不道之言,可就是没人敢吭声。
只有卫次公忍不住站了出来,说:“太子虽有疾,可他是嫡长子,朝野归心。如果情况实在不允许,也要立广陵王(太子长子李淳),否则必将大乱!”
郑等人连忙随声附和。
宦官们对视一眼,不好再说什么,可没有人相信太子那身子骨还能当皇帝。
恐怕连站起来走上金銮殿都是个大问题吧?
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已经瘫痪了整整一个冬天的太子突然奇迹般地站了起来。
并且还被人搀扶着登上车驾,来到九仙门接见众禁军将领。
看到这一幕,那些心怀叵测的宦官们目瞪口呆,而一直忐忑不安的文武百官则是庆幸不已。
也许,这就是意志的力量。
太子李诵比谁都清楚,此刻的大唐帝国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比他下地行走更重要、更紧迫。
这样的信念催醒了他的意志,而这样的意志又撑起了他的身躯。
正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德宗驾崩次日,太子李诵身着丧服在宣政殿召见文武百官,同时宣布遗诏。
二十六日,李诵在太极殿登基,是为唐顺宗。
新皇登基,新的政权自然随之而生,而以王叔文、王伾为首的文官集团则被唐顺宗推向了顶峰。
除了二王,这个政治集团的主要人物还有韦执谊、刘禹锡、柳宗元等。
相形之下,韦执谊的资历显然要比二王深厚。
他出身于关陇世族,自幼饱读诗书,二十出头即成为翰林学士,时任吏部郎中,属于颇有前途的政坛新秀。
而刘禹锡与柳宗元也都是饱学之士,二人不但是同榜进士,而且都是名重一时的文章圣手,当时皆官拜监察御史。
很显然,由这样一些人组成的政治集团可能缺乏经验和谋略,但绝不缺乏朝气、锐气和勇气。
所以顺宗一上台,王叔文等人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改革。
为了这一天,王叔文已经等待了太多年。
此刻的王叔文踌躇满志,看见新朝的政局和帝国的未来就像一个等待他落子的棋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