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臣节署花厅外的庑廊下,一个身着一袭旧棉袍,身材颀长,甚至称得上雄伟的老者一边甩着手,躲在胡子下的两片嘴唇碎碎的唱念,一边颠着碎步来回溜达。
侯在一旁的仆人们低头垂手,并不被老头的意兴沾染。
只有仔细听,且熟悉《诗》的人,才能从偶尔飘进耳朵,零碎的句子,诸如“不见子都,乃见狂且”之类,猜出老人唱念低吟的正是《山有扶苏》。
廊子下一个粗嘎的男声笑道:“《关雎》之乱,洋洋乎溢耳哉!(孔子评论《关雎》的话。这个“乱”,指的是末章的钟鼓之声。)女儿情思,何出相公之口!”
“嗤······”老人脚步一停,头一抬,一双曾经肯定秀气漂亮的眼睛循声望去:“哎!晦若!”他冲着侍仆作色道:“翰林公来了何不早言?”没等侍仆张口,他转脸一笑:“晦若!你看看我这姑爷女儿!一个倔,一个痴!活宝一对,倒是般配!这桩婚不像是我择婿,却是命数使然!让翰林公见笑了!”
“不怨他们。是在下要他们不要做声的。若无这一痴一倔,活宝一对,何以能触相公雅兴啊?”庑廊下一个方脸浓眉,唇髭厚重,唇形长得像庙里金刚的男子看看天,把手伸了出来:“人皆谓相公治《诗》,能引人入胜。正值天雪,相公吟咏于廊上,仆聆听于阶下,一吟一听,隐约有魏晋风度。”
“啊!哈哈!”老者仰天一笑,笑得很洒脱。他停了脚步,扶栏坐了下来,一只手在腿上“啪”的一拍,叹了口气:“要她回去让丰润给高阳(李鸿藻)写信,或能为自己缓颊。她怎么说?唉!说不得!她说丰润必不会写,她也觉得没写的必要。问她缘由,她说如果高阳能出力为丰润缓颊,不写信他也会帮;如果高阳无心,写了也白写。养她廿余年,句句话都把我顶得!嗨!我倒成了个不晓事的老糊涂!”
“慈心操碎,奈何儿女自有主张!”于式枚大笑,“然则在下以为女公子所言甚是,蒉斋福分不浅!性自有常,女公子与蒉斋,犹一口酒一箸脍,滋味尽在其中耳!”
“哦?!”老者把手反着往身边的柱子上轻轻一扣,手指在柱上弹了几下,无可奈何的摇摇头,笑了。“快进屋!快进屋!”李鸿章在廊子上稍一倾身,手冲于式枚划拉了几下,“屋里暖和。”
男子拾阶而上,嘴里却吟道:“唉!荒村雨露,慎勿迟眠;野店风霜,何妨晏起······”
“啊呀!晦若!少年肤浅旧作,岂劳翰林公记诵!”李鸿章愣了一下,两颊有些微红的脸上因不经意间突然听到后辈朗诵出自己少年时的旧作而漾起不自禁的得意又带着天真的笑。连脸上因年龄而生出的褐斑也变得光彩起来。
仆人打起大尼夹板门帘,一股夹着些许松香的暖气扑面而至。两人前后脚进了屋,李鸿章坐到了一张猩红色缎面的长沙发上,一条腿便跷到了另一条腿上。一个仆人递来热毛巾,李鸿章抓着在脸上捂了捂,然后把手擦揉了两把,便将毛巾掷还在下人托着的托盘里。另一个仆人将一支装好了烟的烟杆递了过来,他摇了摇手。那人捧着烟杆就退到了后面。仆人早把茶端了上来,放在沙发前的矮几上。李鸿章看了一眼为首的,那人飞快地把沙发、矮几周围环视了一遍,手只在空中往回微微一招,这些刚才还浸漫在屋子每个角落无声无息的人,现在又如同从沙滩上缩回去的水,悄无声息的退了出去。
“啊!老张!”仆人头刚要带关门时,李鸿章叫住了他:“吩咐厨房,于大人今晚在这里留饭。要厨房仔细些!”
于式枚刚要落到一张磨盘椅子(圈椅类的沙发,那时候叫“磨盘椅”)上去的屁股又抬了起来,正要说什么,还没开口,便被李鸿章一个下压的手势拦了下来,悻悻的把屁股放回到椅子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