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鉴伪(下)

加入书签


    曹玮不敢给《李卫公问对》下定论,这让柳铭章大失所望。

    “听柳参军的口气,莫非觉得李卫公是浪得虚名了?”这时王钦若开口道。

    听到王钦若的揶揄,柳铭章狠狠翻了个白眼。

    明明是觉得托名作伪的人浪得虚名,却被王钦若偷换概念,说成是对李卫公不敬,柳铭章对王钦若的说法着实厌恶。

    晏殊开口道:“是王相不懂兵法而已,若王相知兵,当知书中所言绝非出自唐太宗与李卫公之口。”

    王钦若摇头道:“曹将军出身将门,身经百战未尝一败,今亦不敢断言此书之伪,若是只凭晏大夫和柳参军一面之词,实在难以服人。”

    对于王钦若这官场老油条,柳铭章气得不行,但又拿他没什么办法。

    历史上确实没人能以三万破六十万,而且还是高寒地带的灭国战争,灭一个拥有六百年历史的国家,至少这样的战绩从来没出现过。

    刘裕和刘秀打的都是国家内战,在对抗外族的国战中,规模最大的也就李世民和李勣那两场。

    有这两场战役为作证都不能让王钦若死心,到这里柳铭章基本已经断定,王钦若就是借着这个事情给自己找活干的,妥妥的浪费国家资源。

    和讲坛这边的针锋相对不同,曹玮却十分轻松地翻看着三卷《李卫公问对》。

    柳铭章实在想不明白,就这样一本夹带私货的托名伪作,究竟有什么好看的。

    毕竟兵书他看过太多了,其中包括《三略》、《六韬》、《素书》、《孙子兵法》、《吴子》、《兵法三篇》、《兵法二十四篇》、《将苑》、《太白阴经》……还有后来的《纪效新书》和《论持久战》。

    不要说《论持久战》如何,就是跟李靖的《六军镜》相比,《李卫公问对》就是个笑话,简直一派胡言,半点屁用没有。

    当然,对晏殊而言,王钦若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柳铭章想得那么不堪,在他看来,王钦若只是纯粹不懂兵法而已。

    若是读过大量兵法的人,应该会知道战争从来都是一件多算胜少算的事。

    到了唐朝某位节度使都虞侯撰写的《太白阴经》时,兵家们对于战争的理论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

    不仅仅是战场态势、战争地形、诸般兵势的解说,还有对攻城器具、军事建筑、军阵变化,甚至各种外伤药方、檄文祭文、天象气候……都多有研究。

    如何利用一切能够动用的资源来保障自身军力不受损失,如何借用怪力乱神来提高军队士气……

    这诸般种种,都预示着战争学这门课在不停发展,而非《李卫公问对》那样简单几句就能轻易概括的。

    不知过了多久,曹玮将手中的书卷放下,转头望向讲坛道:“敢问晏大夫和这位柳参军,二位觉得,当今天下之兵书,哪部最为上乘?”

    晏殊答道:“古之兵书,当属《孙子》,短短六千言便已道尽兵家之秘;其次《吴子》,其练兵之法精妙无比。武庙之祀中尝以太公为尊,其余皆不足与二者并立。”

    说起“武庙十哲”,这是唐玄宗李隆基在开元十九年率先给姜子牙立庙,旁边配享的是军师张良,到了他儿子唐肃宗李亨快要平定安史之乱时才给补齐了十个人。

    其中以齐太公姜子牙为尊,两边配享的分别是:“孙武、吴起、司马穰苴、白起、乐毅、韩信、张良、诸葛亮、李靖、李勣。”

    这十个人之所以能立祀,考究的主要是兵法,被作为兵家指导思想的代表人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