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文井先生的忘年之交就是在患难中开始。以后每次到北京,我如果能找到机会,总要去他家看望。很长一段时间内,他的居室很狭窄,光线也很暗,成堆的书刊占去了陋室的绝大部分空间,只留下窄缝容人通过。如有两三客人人室,房内就拥挤不堪,主客双方难免“抵肘”和“促膝”。北岛、杨炼、芒克等新锐诗人是他家的常客,留下一些烟头和残茶。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一些编辑也常在这里出人,与文井先生协商一些工作上的事务,留下各种成堆的书稿和校样。比较闲的时候,我与他会聊得漫无边际,比如我会谈到一些读书心得:库恩的《科学的革命》,戴维斯的《上帝与新物理学》等等,都会引起他聚精会神的倾听。他谈到自己在革命年代根据地的亲历,谈到自己在国外参访时的见闻,谈到他心得别具的音乐与绘画,很多东西对于我来说也是闻所未闻,让我大开眼界和大受裨益。他对我的批评也毫不留情。有一段时期,我轻率应付编辑们的约稿,出手较松,就引起他的不满。
“作者不动心,读者就更不会动心。读者是骗不过的。”他警告我。
我们终于遭遇了一个尖锐的话题。当时我列举了东德与西德、北朝与南韩、大陆与台湾的对比,问他:你不觉得社会主义已经失败?
他沉吟了很久以后说:你提到了一个非常敏感和非常重要的问题。既然说到了这一点,我不会向你隐瞒自己的观点。我是一个***员。我不相信****是什么天堂。我并不相信那种神话。但我的****就是公平和正义,是反对任何形式的剥削和压迫,是为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谋利益。我在这一条上是不会改变的,也不觉得有任何必要来改变。
他想了想又问我:我们向西方学习,反省自己的革命道路,并不是要赞同压迫和剥削,并不是要恢复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否则我们为什么要粉碎“四人帮”呢?为什么要推翻蒋介石呢?为什么要消灭希特勒和东条英机呢?那些人不早就实现了不平等吗?我们之所以要反对他们,不正是因为他们私而不公吗?如果没有世界大同这样一个理想目标,所有的改革也好,革命也好,造反也好,就都成了或大或小的私利之争。它们与它们所反对的对象,还能有多大的差别?
谈话到这里,气氛有点沉重。照当时一般人的理解,一切异端人物都是西方的追随者、美国的崇拜者、资本主义的铁杆信徒——思想冲突的各方虽有立场不同,但囿于冷战意识形态逻辑,在这一点理解上倒没有太多差别。我没有料到文井先生会有堂堂正正地别出一言,也没有回应这番道理的准备,于是一时无语。
谈话不了了之。
我从湖南调到海南以后,离北京更远了,与文井先生交往有所不便。有一次我再去他家看望,遇到很多人在场,也就没有机会与他深谈。我向他报告自己初到海南的一些工作和想法,再次受到他的鼓励和指点。我邀请他到海南走一走,让我有机会接待他一次,但他腿脚已经有疾,行动十分困难,没法远行了。他执意送我的时候扶墙而行,走几步,歇一下,再走几步,直到最后扶着一棵树,缓缓向我招手。
这就是他留给我最为清晰的音容定格--个类似乡间守林人或者牧羊人的老大爷,有魁伟的身板和黝黑的肤色,脸上布满温和的笑纹。
自那以后,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经济高歌猛进,使国力得到增强,民生得到改善。但一种弱肉强食的资本逻辑悄悄流行,贫富差别一类社会矛盾正在加剧,而思想文化界很多人崇私尚恶,在流行大潮面前学会了乖巧噤声。在他们那里,连“公正”和“平等”这一类词都羞于启齿,“理想”和“道德”更成了洪水猛兽一~这正是文井先生曾经忧虑过和警告过的。当年很多攻击过文井先生的正统人士,转眼之间也成了红皮白心的新贵,争相抢搭权利与资本勾结的时代快车,宝马香车,豪门朱阁,甚至在纽约曼哈顿和东京银座挥金如土。目睹这些人的行迹,我就不能不想起多年前朝阳门内那间陋室,那个清贫而顽强的老人,那一盏昏灯之下色正词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