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你对某位歌手的音乐有较好的印象,你会更加愿意多去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而不仅仅满足于听歌本身;相反,如果你对某首歌曲从一开始就给了差评,通常更加不愿意去花时间研究歌曲了。
这些好的印象,或者差的评价,在心理学上叫做「态度」,态度就好像一只钩子,如果在最开始能让别人上钩,你就能更加轻松地影响对方,并且实现你的目的。可以说,「态度」是发挥影响力的基本前提。
所以这节课,就是要帮你打好影响他人的基石,我们会讲解这样两个问题:态度都有什么特点?我们又怎么利用这些特点让对方对我们形成更正面的态度?
想了解态度都有什么特点,我们可以先从一个很常见的生活场景出发:
比如,现在我们要一起出去吃饭了,该如何选择去哪家饭店呢?这其实就是一个态度问题。你对谁家的态度更积极,你就更有可能去谁家消费。那么,想想你是如何产生对某家饭店的态度的呢?很可能是朋友的一个建议,或者是直播up主的推荐,再有可能是点评APP上的评分。你看,我们不需要实地考察、亲自品尝,仅仅是借助外在的其他信息,就在大脑中迅速地形成了对某个饭店的态度,进而会影响我们的消费选择。这个过程是非常快速的。所以态度在形成时,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迅速。
我们常说面试的时候,会有所谓的「7秒效应」,说的就是态度形成的迅速性,面试官可能只花7秒的时间,就对你这个人形成了一个最初的印象。
除此之外,态度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稳定性。也就是说,态度不但形成得非常迅速,而且一旦我们形成了自己的态度,它就会比较稳定地存在于我们的心智系统当中,很难改变。
在美国,种族歧视问题一直是个社会顽疾。大量心理学研究发现,白人对其他有色人种所持的负面态度是难以更改的。即使在马丁·路德·金博士朗诵出名篇《Ihaveadream》多年之后的今天,即使公开表达对黑人的歧视会招致全社会不满的今天,这一现象依旧根深蒂固。
来得又快又难改变,这是态度的特点。
为什么态度来得这么快,改变又那么难呢?
最直接的原因是,态度形成的过程,往往是自动化的,所谓的「自动驾驶模式」。也就是说,当你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开关就已经悄然启动。
美国心理学家发现,那些声称自己没有任何种族歧视的警察,在面对不同肤色的嫌疑犯时候,出枪速度是有明显差异的。如果嫌犯是白人,警察的出枪速度普遍偏慢;可如果嫌犯是黑人,他们的出枪速度明显变快。这就是「嘴上说不是,身体却非常诚实」的真实体现。
除了直接原因,态度这么稳定,也是因为它不是由单一因素构成的。态度的背后,其实包含了三个成分: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我管它们叫「态度三兄弟」。
正是因为态度的构成很复杂,
狼宝所以改变起来就更棘手了。我们也很有必要,逐个看看构成态度三兄弟到底是什么。
首先是「认知」。认知听上去是一个理性的成分,可实际上,它是三兄弟里面最善变的那一个。
我们以可乐为例。尽管很难回忆第一次喝可乐的感受了,但是基本上可以认为,每个人第一次喝这「肥宅快乐水」,第一感受应该就是「快乐」,会觉得很爽很好喝。这就是我们对可乐的第一印象,这个初次认知是为可乐加分的。
后来你了解到,可乐里还有大量的糖分,可能会导致肥胖等健康问题,你对可乐的认知可能就发生了改变,注意力会从「快乐」变成了「肥」,这种改变带来了对可乐态度的减分项。
过了一段时间,医学专家说偶尔饮用,对健康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这次认知的更新,可能又让你给可乐发了通行证,加分卡。总之,我们对可乐、对一件事情的认知发生了变化,对它的态度也会做出相应的改变。
除了认知,态度的第二个成分是情绪。
提到情绪,你可能会立即想到:一个事物让我产生积极情绪,我就给它好评,正面态度;一个事物要是让我产生消极情绪,那我就给差评,负面态度。这有一定的道理,比如你和交往的对象约会,那当然是可以发挥你幽默的优点,讲个笑话,逗他(她)开心,让他(她)产生积极情绪,从而对你形成正面的态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