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徽在襄阳避难期间主要以开馆授徒为业。他们三人在学习期间遇到了历史上被诸葛亮十分器重的向朗,向朗自小就拜司马徽为师(少年事师于司马徽门下)。他们还遇到了历史上曾经在诸葛亮手下担任过参谋处长(军谋祭酒)的学者尹默,他也拜司马徽为师,学习古文经学(远游荆州从司马徽、宋忠受古学)。
当时朝廷和州郡办的学校是官学,一些学者开馆授徒称为私学,汉末时节,随着今文经学的兴盛,私学也得到大力发展,卢植在北方开私学,教出公孙瓒、刘备两个著名的学生,当时最有名气的私学是郑玄,他的学生中有不少名气大的,如崔琰、国渊、郗虑、刘琰以及长期追随刘备的孙乾等。
庞德公向司马徽推荐景灏、诸葛亮和诸葛均三人,一来是敬佩司马徽的学识,二来缘于司马徽办有私学,他们三人除了在学业堂学习外,还可以在司马徽的私学里得到系统性的学习。
庞德公不仅推荐了他们三人,还推荐了自己的侄子庞统一块去学习。
庞统字士元,生年不详,年龄应与诸葛亮不相上下。庞统小时候为人朴实,看上去并不聪明。庞统去拜见司马徽时,司马徽正好爬到一株桑树上采桑,庞统就坐在树下,二人树上树下随意交谈,谈了一阵,司马徽觉得他很不简单,一口气竟然谈到天黑,于是大为惊异,说荆州士子没有人可以与庞统相比(南州士之冠冕)。
大家认为司马徽不仅学问大,而且善于知人,他对庞统的评价一传出,庞统逐渐被世人所知。
有庞德公的指点,加上司马徽的进一步教导,他们三人学业进步很快,由于没有官学程式化的教育束缚,他们三人学习的内容和方法都很灵活,除当时读书人必不可少的经学之外,他们还广泛涉猎诸子百家,其中诸葛亮对于法家和兵家的著作更是格外留心。景灏则对道家著作更感兴趣,诸葛均则对儒家著作更感兴趣。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读书的方法也与众不同,别人读书务求精通、熟练,而诸葛亮只注重大的方面(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显然不希望自己刻苦读书只是为了成为一名寻章摘句的儒生,他读书为的是积累和思考。
如果没有隆中这十年的积累,没有他如饥似渴地勤奋学习,没有他广泛的涉猎和科学的读书方法,他也无法取得后来的成就。
其他二人也是如此,有了这十年的学习,简直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景灏的人气更足了些,少了些许野气。诸葛诺虽然没有和他们一起去学习,但是景灏把他见过的书都为诸葛诺复录了一份,还把他的收获与诸葛诺分享。诸葛诺最大的收获就是对诸子百家的理解更深入了些。她本人没有太明显的偏好。这些书也算是她的一大收获了。
所谓“游学”,就是走出去求学,在读万卷书之余还要行万里路,没有固定目标,没有教条束缚,广泛汲取学问营养。
而荆州丰厚的文化氛围和名师云集的环境,也为他们的游学提供了可能。
中原战火连天,生灵涂炭,居住在那里的人们,无论你曾经是高官显贵还是富可敌国,在战乱中,朝夕之间生命都将会陨落。为了保全性命,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平安,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也随着大批避难的人们来到荆州,他们有着足够的经济实力,就在汉水两岸修建了豪华住宅,过起了悠闲且富足的生活。
在此时期由中原一带前来避难的北方知名学者,包括王粲、和洽、杜袭、赵俨、裴潜、韩暨、司马芝、繁钦、梁鹄、傅巽、邯郸淳等人,他们的研究专长,不仅涉及传统经学和儒术,还有诗赋、艺术,当时天下最知名、最顶尖的书法家、音乐家都在其中。
这冠盖云集之处也是藏龙卧虎之地,他们除了观山看景,也读书弹琴、聚谈雅集,使汉水两岸成为百里文化走廊。
他们三人没有把家安在岘山以南的这个走廊地带,不是没有这个物质能力,而是他更喜欢安静,不愿凑这个热闹。但是,他们想游学访名师,此处无疑是必去之所,何况他们的老师庞德公也住在这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
当时朝廷和州郡办的学校是官学,一些学者开馆授徒称为私学,汉末时节,随着今文经学的兴盛,私学也得到大力发展,卢植在北方开私学,教出公孙瓒、刘备两个著名的学生,当时最有名气的私学是郑玄,他的学生中有不少名气大的,如崔琰、国渊、郗虑、刘琰以及长期追随刘备的孙乾等。
庞德公向司马徽推荐景灏、诸葛亮和诸葛均三人,一来是敬佩司马徽的学识,二来缘于司马徽办有私学,他们三人除了在学业堂学习外,还可以在司马徽的私学里得到系统性的学习。
庞德公不仅推荐了他们三人,还推荐了自己的侄子庞统一块去学习。
庞统字士元,生年不详,年龄应与诸葛亮不相上下。庞统小时候为人朴实,看上去并不聪明。庞统去拜见司马徽时,司马徽正好爬到一株桑树上采桑,庞统就坐在树下,二人树上树下随意交谈,谈了一阵,司马徽觉得他很不简单,一口气竟然谈到天黑,于是大为惊异,说荆州士子没有人可以与庞统相比(南州士之冠冕)。
大家认为司马徽不仅学问大,而且善于知人,他对庞统的评价一传出,庞统逐渐被世人所知。
有庞德公的指点,加上司马徽的进一步教导,他们三人学业进步很快,由于没有官学程式化的教育束缚,他们三人学习的内容和方法都很灵活,除当时读书人必不可少的经学之外,他们还广泛涉猎诸子百家,其中诸葛亮对于法家和兵家的著作更是格外留心。景灏则对道家著作更感兴趣,诸葛均则对儒家著作更感兴趣。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读书的方法也与众不同,别人读书务求精通、熟练,而诸葛亮只注重大的方面(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显然不希望自己刻苦读书只是为了成为一名寻章摘句的儒生,他读书为的是积累和思考。
如果没有隆中这十年的积累,没有他如饥似渴地勤奋学习,没有他广泛的涉猎和科学的读书方法,他也无法取得后来的成就。
其他二人也是如此,有了这十年的学习,简直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景灏的人气更足了些,少了些许野气。诸葛诺虽然没有和他们一起去学习,但是景灏把他见过的书都为诸葛诺复录了一份,还把他的收获与诸葛诺分享。诸葛诺最大的收获就是对诸子百家的理解更深入了些。她本人没有太明显的偏好。这些书也算是她的一大收获了。
所谓“游学”,就是走出去求学,在读万卷书之余还要行万里路,没有固定目标,没有教条束缚,广泛汲取学问营养。
而荆州丰厚的文化氛围和名师云集的环境,也为他们的游学提供了可能。
中原战火连天,生灵涂炭,居住在那里的人们,无论你曾经是高官显贵还是富可敌国,在战乱中,朝夕之间生命都将会陨落。为了保全性命,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平安,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也随着大批避难的人们来到荆州,他们有着足够的经济实力,就在汉水两岸修建了豪华住宅,过起了悠闲且富足的生活。
在此时期由中原一带前来避难的北方知名学者,包括王粲、和洽、杜袭、赵俨、裴潜、韩暨、司马芝、繁钦、梁鹄、傅巽、邯郸淳等人,他们的研究专长,不仅涉及传统经学和儒术,还有诗赋、艺术,当时天下最知名、最顶尖的书法家、音乐家都在其中。
这冠盖云集之处也是藏龙卧虎之地,他们除了观山看景,也读书弹琴、聚谈雅集,使汉水两岸成为百里文化走廊。
他们三人没有把家安在岘山以南的这个走廊地带,不是没有这个物质能力,而是他更喜欢安静,不愿凑这个热闹。但是,他们想游学访名师,此处无疑是必去之所,何况他们的老师庞德公也住在这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