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郑学

加入书签


众人也是一愣。

 胡人会汉语,这倒挺稀奇。

 “你说你是求学之人,可行过束脩之礼?”有弟子问道。

 这一问,王胡顿时脸色涨红。

 许久,他才憋出一句话:“我先欠着。”

 此言一出,顿时引得众人大笑。

 古往今来,还未听过有欠束脩之礼。

 孙乾此时也颇为尴尬,他未曾想到对方如此厚颜无耻。

 汉时奉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思想,对待胡人,都是带有歧视目光的。

 杨明这时往前走了一步。

 王胡注意到了杨明,面露欣喜,正欲开口。

 “你说你来求学,那你可学有所成?”杨明先于他开口道。

 杨明此言一出,众弟子都齐齐望向王胡,等着看笑话。

 王胡不过黄口,哪可能学到什么。

 杨明这招,可谓釜底抽薪。

 “《中庸》十九篇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夫子注曰:言诚者天性也,诚之者,学而诚之者也。”王胡昂首说道。

 他说完,一众弟子均瞪大眼睛难以置信。

 杨明也是刮目相看。

 他之所以有刚才一问,也是因为那日见王胡懂汉礼。

 如果王胡真在求学,那必然会有所答。

 没想到他不仅答了,还意有所指,用“诚”来表达自己并未撒谎。

 “夫子将至,且先散去。”孙乾这时开了口,此话便是默认王胡留下来。

 众弟子闻言陆续散去。

 王胡此时向着杨明面露感激,躬身行礼道:“多谢少君二次相助。”

 杨明颔首,面露微笑。

 这小孩不亢不卑,颇讨人喜欢。

 待王胡离去,杨明与孙乾再往前一段便到了书屋。

 书屋内座位不多,也仅有入室弟子有座位。

 杨明的座位就在孙乾一旁,在最前排。

 郑玄进来时望见杨明,微微颔首,接着便坐在台上,开始授课。

 “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百余万言,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故需回归经文本身,是以古文经学为主,然古文经多有缺失,或有难解之处,可兼采今文经之言。”

 郑玄开场气势磅礴,却也简明扼要,明确了古文经与今文经之主次。

 然后,他开始讲述了杨明最为关注的部分,如何兼采。

 他以巡守之制举例。

 所谓巡守之制,类似于明朝之巡抚制度,只不过在秦以前,是天子巡守。

 关于巡守之制,经书中一共有三处提及:

 《尚书·尧典》云:“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

 《礼记·王制》云:“天子五年一巡守。”

 《周礼·大行人》云:“十有二岁,王巡守殷国。”

 很明显就能看出,《尚书》与《礼记》之中记录一致,均为天子五年一巡守。

 这也是昔日汉章帝白虎观会议后,《白虎通德论》中有定论之事。

 然而《周礼》之中却记载,天子却仅有在十二岁时巡守一次。

 三者之间有矛盾,而三本经书,《尚书》与《礼记》均为今文经,沿袭自西汉初年,而《周礼》至西汉末年才被发现,为古文经。

 那么很自然的,研究《周礼》之古文经弟子,认为今文经的记载因来自儒家弟子口述,出现了记忆错误。

 反之,研究《尚书》与《礼记》之今文经弟子,则认为是《周礼》记载有误,否则不会和两本经书不同。

 二者观点不可调和,争论不休。

 郑玄则是这样注解的:

 《礼记·王制》云:“天子五年一巡守。”

 郑玄注:天子以海内为家,时一巡省之。五年者,虞、夏之制也。周则十二岁一巡守。

 杨明在郑玄说出注解之后,内心不由感叹,郑玄大才!

 这个注解通俗易懂,天子要巡守,在虞、夏之时,五年一巡,但到了周,改为十二岁巡守一次。

 即便以后又在其他经书之中找出所谓“六年一巡守”,那也无碍,因为可以将其排到诸如“殷制”或其他某一代霸制之中。

 至于“六年一巡守”与已有经书冲突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一个朝代的巡守制度必然是唯一的。

 那么,三家之言汇于一注之中,简洁明了。

 这就是郑玄的方法,赋予经书时间性。

 在此基础上,便可得出:《周官》是周公致太平之迹;《尧典》等系于尧舜者,成为唐虞之制;《禹贡》等系于夏世者,成为夏法;《商颂》等系于商世者,成为殷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