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国之农事-第2/3页

加入书签
    大宋在宝元二年有个好的收成,大宋的江山才会稳固。

    玉币献贡完毕,祭坛底下的官员开始献上熟食,赵祯接过食物,轻步酌献。

    ……

    宝元二年的正月,在传统的节日和祭祀中,摇摇晃晃地向前走着。

    赵祯在关注着西北边境,不过元昊的反应没有那么快,大战还未立即爆发。

    正月二十五,又一场枯燥的藉田礼来了。

    按照礼部和太常寺的安排,他赵祯要承天命,为天下之表率,带头耕种。

    古人也讲究虚实相合。

    既要向上天祈祷保佑谷物丰收,也要落到实处认真耕作。

    这两件事都是大事。

    作为皇帝,在正月二十五这天,他又亲自前往东郊的皇庄。

    此时,奉礼郎已经设置好御耕位,典仪在御耕位东西两侧设好了侍耕群臣位次,尚舍又在祭坛上设好了面向南边的观耕御座。

    将到皇庄,文武侍耕及皇庄的耆老、庶人都已在皇庄西门依次站立,等候赵官家的到来。

    赵祯在车舆上,与众臣和耆老稍微打个招呼,就直接进入了皇庄的思农殿。

    皇庄又称之为耕藉所,在这里还建造有给皇帝休憩更衣的宫殿。

    赵祯按照仪制要求,换上了通天冠和绛纱袍,然后乘坐御辇出门。

    沿着尚舍设好的黄道,到达御耕位。

    随后,众臣行礼,一切按照仪式继续进行。

    奏乐,起舞。

    众官都表演好着自己的角色。

    及至最后,赵祯接过藉田令手中的耒耜,按照往年的惯例,推行三圈。

    然后,随行的众官,也拿起耒耜,在各自的位置,推行几圈,完成礼仪。

    这场藉田礼算是简单结束,后面都是礼官继续进行,赵祯乘坐御辇返回思农殿。

    作为大宋的皇帝,赵祯深知农业在整个大宋的地位。

    在古代,人口是衡量国家强盛最关键的指标,人口越多,税收就会多,兵源就会充足。

    要求人口增长,同时保证人口稳定不叛乱,就需要大量的粮食。

    粮食是大宋保持长久安稳的基本盘。

    所以赵祯一直以来,都想着办法,从各个方面去发展大宋的农业。

    例如,派遣了大量的使者前往东南亚的占城、暹罗寻找各种水稻。

    同时也派人去大理国和东边的日本国,这里也有着一定的水稻资源。

    然后在广州进行水稻杂交的研究。

    赵祯将水稻杂交的基本原理告诉了这些研究人员,剩下的就是靠着他们的探索。

    如果水稻资源不够,他们也可以直接通过广州的官员或者商人,去各地寻找。

    这些研究人员,一部分是那些民间的老农,一部分是那些农家的士子,还有几个立志要做“大宋神农”的国子监读书人。

    赵祯对这些士子,还有这几个读书人都保持着一定的关注。

    千金买马骨,最后他也还给这几个国子监读书人赏赐了功名。

    由此,位于广州的水稻研究所也建立起来了,这是大宋第一个水稻的研究机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