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取消淮河把浅惯例

加入书签


    当时,每到冬天,淮河水位变浅,两岸的居民可以来个“水上漂”,直接从河上过去。因此,为了防止北方的部队从水面上突袭,南唐就派部队驻守在河边,这种惯例,人们把它叫做“把浅”。

    后来,中原一直大乱,你方唱罢我登场,也一直没有见过部队从这里南下入侵。

    “陛下,现在中原自顾不暇,根本不会过来。何必还按照老传统派军在河边驻守呢。再也没有比我南唐更和平的地方了,我们难道还需要继续白白浪费人力物力?臣建议,取消把浅。”寿州监军宦官吴廷绍给李璟上了一道折子。

    可别小看吴廷绍,他可是背后有人、狗仗人势啊。他是赫赫有名“南唐五鬼”的忠实小马仔。

    “不妥啊,陛下。兵法有云,宁可备而不战,不可战而不备。不能取消啊。”清淮节度使刘仁瞻屡次上表,表示坚决反对,据理力争。

    “啥战不战,备不备的?这么多年了,你见河面上过来一个兵还是一匹马了?”

    然而,朝廷中没人把他的话听进去。再说了,单单凭借他一个人,能与势力庞大的“南唐五鬼”相抵抗吗?

    于是,李璟更是想都没想,直接在吴廷绍的折子上签上“同意”两个字。

    我们小时候学地理,都知道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是“淮河秦岭”。所以说,此次南下,黄河不是天险,长江也不是天险,淮河才是双方拉锯的地带。而南唐淮河防线的枢纽,是寿州。镇守此处的,正是清淮节度使刘仁瞻。

    发兵南唐的同时,柴荣提前安排人,趁着夜色在南唐各州县的大街小巷贴满小纸条,内容大概意思是“南唐政府如今如此昏庸无道,我后周要攻打南唐了,建议大家主动投降,缴枪不杀啊。”

    早上天一亮,南唐百姓出门倒马桶,一看到电线杆上的小纸条,知道后周大军即将南下,都很害怕,一溜烟跑回家了。他们知道,今年朝廷取消了“把浅”,没有人把守在河边,而且现在正值冬天,淮河河面肯定水浅结冰,周军过河轻而易举。

    只有刘仁瞻神色不改,从容不迫布置边防,安排士兵定期巡逻寿州边界。

    接到后周大军南下的消息后,李璟赶紧着手应对。他派神武统军刘彦贞率两万大军直奔寿州;又任奉化节度使同平章事皇甫晖为北面行营应援使,率兵三万屯在定远县,作为后备部队,策应刘彦贞。

    同时,李璟还将镇南节度使宋齐邱紧急召回金陵,共同讨论战略方案。

    战争一开始很顺利,后周先锋都将白彦遇连破来远、山口镇,再攻占上窑,扫平了淮河以北的南唐守军,来到正阳镇。

    见淮河上无人把守,李谷就下令在河面上建造浮桥。很快,后周部队南渡淮河,抵达寿州城下,王彦超又击败南唐军二千多人。

    李谷将前线情况,用八百里加急电报发给朝廷。柴荣看形势一片大好,准备御驾亲征。

    临行前,枢密使郑仁诲病逝,朝中突然失去一个常委副国级干部,柴荣很是痛心,亲自到郑家进行吊唁。柴荣御驾亲征的事情就此暂时搁置。

    此时,吴越皇帝钱弘俶派使节到汴梁进贡。

    “朕准备讨伐南唐,邀请吴越一道加入,你们可以从南唐后背发动攻击。”柴荣开门见山。

    我们都知道,南唐和吴越是天地,打仗打了好多年。吴越一直就像是个听话的孩子,中原政权永远都是老大,管他是梁唐晋汉周呢,管他是姓朱、姓李、姓石、姓刘还是姓郭、姓柴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