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梦想开花的地方(自序)
小时候,我是个爱做梦的孩子。
家里太穷了,上高中之前,我是没穿过一件新衣服的,都是哥哥姐姐淘汰下来,或是亲戚送的旧衣服,十几岁了,我还没吃过苹果,连香蕉都没看见过。每年的青黄不接季节,日常吃的小米、大碴子、高粱米,都在仓房的米囤里见了底,散发着一股股寒气,我们只好烀土豆来撑鼓饥肠辘辘的肚子。
饥饿和泪水,是我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童年的主色调。内向与自卑,也就深深烙在心底了。父亲是唯一念过初小有城镇户口吃供应粮的村里人,他嗜酒如命,每月的二十几元工资就变成了小烧,灌进了他总觉得怀才不遇的肚子里,而后把多病年迈的爷爷奶奶以及年幼的我们七兄弟姐妹,扔给一字不识的母亲。母亲只能用隔三差五的嚎啕,来抗争命运的不公。
父亲虽然“少不更事”,可他喜欢读书、看报、听书,甚至说书,他从酒壶中省下银两,把那些砖头厚的《红楼梦》《水浒传》《艳阳天》《红旗谱》以及《***选集》搬回了家,在煤油灯下默默地读,那飒飒翻动纸张声,就成了我家别样的光阴更漏……
那盏煤油灯旁,坐着我的父亲,他也在读书。有父亲陪伴,我多幸福呀。
可我觉不出幸福,因为父亲也是个监工,他时刻纠正我的片刻偷懒。他认为不好好读书,就对不起时间,对不住日子……
是呀,父亲!那书多沉重呀,捧在我的手上,就像捧着我的命运。
好书总是出现在我们人际纷纭的世界里,出现在高尚与卑微决斗的沙场上。尘世本身就是一部大书,我们一直在读。人类逃离了兽群,从高处回到低处,却泯灭不了劣性与丑恶。正好老天赐给了我们一双眼睛,一个会思索的大脑,好书的思想,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出来扶正你,教唆你,引诱你,上天入地,只有一念之隔,向左,你就可能下地狱,向右你就可能升天堂。如此,我们就不能恣意造次,你要踏踏实实走在路上,风风火火、真真实实地走。不是完人的我们,正走向完人。不是哲人,我们就积蓄着生活的哲学,打捞经典和经验,筑起人生亮丽的风景。
爱书吧,它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说的一句话,正如《海燕》,在苍茫的大海上,高高地飞,正如苦苦求索的我们,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在书籍的肩膀上,攀缘现世的古塔,摘取星斗的灯笼,照亮前路。不必追求汗牛充栋,也不必坐拥精装与豪华。我们梦幻的学富五车,是蜜蜂釆蜜,蚂蚁搬家,是大马哈鱼年年逆流而上,摒弃生死,返回故地,将籽甩向远海。记得,在我当初读高三的教室后墙,有一巨幅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它在我们的背后,始终眨着冷峻的目光,像一枚枚银针,刺痛着我们,让我们不敢慢怠书籍这棵神性的树,激励我们翘起双脚,去摘永远也摘不完的仙桃。我们支付一生的光阴,奔赴这座无尽的矿藏,淘取黄金。当我们储存在生命里的黄金,不断沉淀成色和纯度,我们的伏案劳作就分蘖出一丝萤火,渐渐照亮了眼前。
父亲还会去前院的大爷家,给差不多聚集了半屯子人说书一一其实就是念古书,什么《七侠五义》《十二寡妇征西》《秦琼卖马》《岳飞传》》……高一声低一声回荡在土屋里。村里人老艳羡父亲了,父亲的形象也就高大了,走在村里腰板拔得溜直。而我借了父亲的光,偷偷看这些书,并尾随父亲去听他说书。也许就是从那时起,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文字的火种。尽管那些书,我读得似懂非懂,听得迷迷糊糊,像是听老和尚念经,可还是一次次把手伸进父亲存放那些书的紫漆柜,还是扎进听书的人堆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