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节 不负如来不负卿

加入书签


    创作作品,必须等一个明媚的晴天,拥有一个不染尘垢的好心情时才能动手。

    就好比古人常常流觞曲水,赏美景赋诗,而传世名作如黄鹤楼记,如兰亭集序,如岳阳楼记,如滕王阁序,都是在‘逸兴湍飞’的情况下完成的。

    心情不好莫碰刀,免得亵渎了一块璞玉。

    是以秦淮没有立即雕刻,而是选择先沏几壶茶。

    古人常称茶为‘醒乡’。

    这是有道理的。

    泡茶时,精神须得格外集中,置茶、煮水、添炭、冲泡、品饮

    整个过程中,不断锻炼耐心和专注,一分一秒中,不知不觉中,心便能随着呼吸静下来。

    所谓万丈红尘一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

    不管是千秋大业,还是万丈红尘,终究抵不过三杯淡酒、一壶清茶的滋味。

    一杯酒,醉死万丈红尘,一杯茶,冲淡千秋大业。

    红尘俗世,也就在一盏一杯的沉浮间,变得无关紧要了。

    心静了,茶也喝撑了,秦淮和商雅收拾茶具下楼。

    吃罢午饭。

    秦淮钻进书房内,书桌上放着宁致远送来的玉料。

    伸手轻轻摩挲。

    玉质细腻如脂。

    手感出奇的好。

    一般上等的羊脂白玉玉表面都有细小的‘毛孔’,虽说有毛孔,但实际上,人类肉眼是看不清这些毛孔的,必须借助放大镜才能看见。

    故而这些毛孔并不影响把玩观赏,甚至还给美玉增添了一丝生命气息。

    让人忍不住将其联想成婴儿或绝世美女的肌肤。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古代才会有重度恋玉癖的玉痴每天抱着美玉睡觉。

    那是真的只蹭蹭不进去。

    秦淮一寸一寸的抚摸着玉料,就像在探索出浴少女的身体。

    探索她的**与浮凸曲线,感受她当时是如何被水流冲刷的,她曾经在水下如何呼吸

    尽管如此说来比较玄,但秦淮的确在用心、用触觉去度量。

    他有着对世界细节异常的敏感,有着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力,也有着明察秋毫的想象力,叠加起来,在脑海中复刻了这块玉料的细节。

    ‘这是一件入世作品。‘

    秦淮首先下了定义,因为要兼顾立摆和卧放,必须计算落刀的角度必须有立摆和卧放两种情况,使得一片刀痕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效果。

    这不是自然的趣味。

    而是精巧

    有了创意,进一步完善并不困难,甚至秦淮还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让她变得更有观赏性

    秦淮默默打起了腹稿。

    这件作品挺有意思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咚咚。

    敲门声响起。

    “进来。”

    “拍摄不打扰你把罢?”

    “没事的,这件作品要求没那么高。”

    于是商雅莞尔,悄悄的找了一个适合拍摄的位置。

    秦淮小哥哥的雕刻,其实非常适合观赏!

    首先雕刻动作流畅,神态全神贯注,侧脸、微蹙的眉梢、偶尔而来的凝视,举手投足间都有一种手艺人的细腻优雅。

    可以看出小哥哥胸中的丘壑在纵横、也可以看出思想的火星在溅射。

    可惜

    秦淮雕刻作品,往往就是躲在书房里,任清风明月来观赏。

    或许秦淮觉得清风明月更懂他罢。

    可惜了这等人间绝色!

    静坐了一段时间,秦淮才将玉料立起来,拿起刻玉刀,以玉为坯、以刀代笔、以刻代绘,悄然施展技艺。

    细心的人会发现,秦淮雕刻时,很少抛光打磨。

    唯一一次使用抛光还是青玉夔龙纹茶具,因为那是生活用具,讲究精巧,故而秦淮在细节处用砂纸摩擦掉了刀痕。..

    而若平时雕刻作品,秦淮便不会采用砂纸抛光。

    这其实也是一种偏门的技法:清刀。

    ——清刀是一门独立技艺,即完全不用砂纸打磨,亦无油彩覆盖其上,而是任由刻刀雕凿后的形态自然留存于材料表面,使得雕刻师用刀的诸种痕迹展露无遗!

    清刀,如同书法写作,需做到心中有物,下刀如神,把雕刻师的功力以及创作时的所思所想,全部镌刻进作品的痕迹之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