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日,对斯威特尼斯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
一八六零年的坎贝尔起义,皇帝被砍了脑袋,皇室被赶出了坎贝尔,但当时的掌权者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没有听从莫茗将军的建议耗费更多兵力将皇室及其拥护贵族赶尽杀绝,而是任由他们逃窜了数月后重新聚拢,占领了斯威特尼斯的边境诸省并稳住了阵脚。
的确,正如当时正年轻气盛的元帅所说,皇室气数已尽,如同跳梁小丑已不用多虑。
但他并未考虑到更长远的问题。
不诛除皇室,起义军永远无法名正言顺。即使写下了纲领,拟定了临时宪法,但皇室一日不真正倒下,新的政权就一日无法正名。
即使是在坎贝尔,也有着相当数量的旧贵族们终日在家中闭门不出,等待着新登基的皇帝重新打回坎贝尔。
当然,就军事方面来说,皇室真的已经气数尽了,但对侵略者来说,他们还有用。
五月十日是周日,按照惯例,在度过了周六的夜晚之后的周日清晨,整个斯威特尼斯还在沉睡。就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分,尼克拉斯帝国的军队悄然开进了这个国家的边境。
数日之内,几乎是摧古拉朽地,周边数省沦陷,皇室遭到挟持。
皇室向尼克拉斯低头,宣称整个斯威特尼斯向尼克拉斯俯首称臣,并向他们请求剿灭以坎贝尔为首都的叛军势力,这个理由……让尼克拉斯帝国有了理由将军队开往这个国家的任意一个角落。
一瞬间,政治和军事上都让革命军狼狈不堪。
噩耗接着一再传来,七月十三日发起兰斯会战,年轻的元帅在亲身赶赴指挥,却不幸在第六日遭遇炮击身死。会战以惨烈的失败告终,虽然稍微阻拦了帝国军队西进的步伐,但革命军几年来发展起的中坚力量在此战损失殆尽。
莫茗将军并没有辜负前线所争取到的宝贵时间,在战争以失败告终的消息传来之时,他已经整合了全城大部分可用且可带走之人力物力,便当机立断下令革命军放弃在坎贝尔的全部驻军,西撤至靠近拉芒什海峡的卡昂城。
撤退的军队浩浩荡荡绵延数公里,一时间愁云惨淡万里凝。
那时候,即使是最乐观的革命家也都产生了无力的绝望感。
但莫茗将军并没有。
一切都迫在眉睫,他连感到绝望的时间都挤不出来。
作为元帅亲赴兰斯时交代的最高临时指挥官,身负着数十万人的姓名的莫茗,骑在马背上的时候也在小本子上写写划划着。
没人知道,那被他修改了无数次、所审慎斟酌每一字句的凌乱草稿,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博丽宣言》的雏形。
就在同年九月十日,被整个斯威特尼斯所铭记,甚至在世界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斯威特尼斯共和国中央临时大总统莫茗偕同斯威特尼斯二十三省临时代表人签署了《博丽宣言》,正式废除统治了斯威特尼斯一千三百年的君主制度,并向全世界声明了斯威特尼斯共和国的独立性。
同日,莫茗发表重要演讲——「是谁,在杀害我们的亲人?」
这篇演讲几度被加入学院课本,但又几度被从课文中删除。
理由也都很充足——加入是因为,它空前的提高了这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删除,则是因为后世的和平时期,这篇文章显得太过于激进,斯威特尼斯的鹰派年轻人太过专注于力行博丽,为缓和国内气氛不得不对其稍微淡化。
当然,这都是后话。
即使课文被删去,传唱却不会停止。
崇尚浪漫主义的斯威特尼斯人不会忘记一八六三年九月十日这一天。
这一天被人们称为「独立日」。
……
……
一九一三年九月十日,对斯威特尼斯来说不仅仅是博丽宣言签署五十周年纪念日这么简单的日子。
世界大战,在一九一三年九月初爆发了。直接起因源自斯威特尼斯的邻国——与其有着无数恩怨未了的尼克拉斯帝国,与其一个临近小国奥利维亚的领土纠纷。
战争的爆发并非偶然,尼克拉斯帝国的经济军事在数十年间的迅速崛起,近年来的疯狂扩军备战是明眼人都能看到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