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章 唇枪舌剑

加入书签


    这话把赵歧吓了一跳,他怀疑这些人可能是唐氏的爪牙,吓得面无人‘色’。孙宾硕看出了他的窘态,赶紧安慰道:我是北海人孙宾硕,全家百余口,你可以告诉我实话。

    赵岐被打动了,把自己的遭遇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中间难免会对宦官进行痛斥。痛恨宦官的种子,就在这时埋在里孙宾硕心底。

    孙宾硕把赵歧带回家中,对母亲说:儿今日出‘门’,得一死友。孙母也是一个有侠士之风的老太太,答应了儿子的请求。孙家母子杀牛摆酒,为赵歧压惊,而后二人就成了生死之‘交’。他把赵歧藏在了他家的复壁之中数年之久。直到唐衡和他的弟弟相继死去,赵岐才得以走出墙壁,重见天日。

    天下之大,赵岐却找不到立锥之地。虽有孙宾硕侠出手相助,但是连寄人檐下都做不到,只能寄人墙壁内。可见唐氏一‘门’追剿之迫,而愈见孙宾硕之侠肝义胆。

    一个人怎么才能在一个墙壁里生活数年之久呢?赵岐并未在墙壁里苟活,他在里面刻苦读书,数年时间就‘精’通了经典,这为他以后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赵岐出来后,被三府争相征辟,从此仕途日进千里,官至郡守、刺史、太仆。孙宾硕也以侠风让世人叹服,名扬天下。

    刘禅谓然叹道:“想不到孙宾硕如此豪侠!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孙宾硕和赵歧真的是刻骨铭心的生死之‘交’,世所罕见啊!”

    刘禅又问道:“我还是不太明白,曹‘操’势大力雄,为何孙宾硕要离开他呢?”

    步练影侃侃而谈,说出了事情的原委。董卓进京后,洛阳大‘乱’,天下动‘荡’,孙宾硕也拒绝与董卓合作。

    关东群雄纷起讨伐董卓,曹‘操’征募天下豪俊,率先在陈留郡起兵,公开树起讨董旗帜。当时曹‘操’并不出名,除了同宗的曹氏和夏侯氏兄弟,显得兵微将寡。稍有本事的人都选择了当时声势浩大、兵多将广的袁绍。

    孙宾硕看出袁绍非成大事之人,便跑去曹‘操’那里。但是,一见到曹‘操’,他就后悔来这里了。当时曹‘操’正‘混’在铁匠群里抡锤,他本来就长得难看,加上烟熏火燎,直接成了黑炭头了。

    孙宾硕摇着头问曹‘操’,你应该考虑去做大事,怎能与铁匠一起铸刀呢!

    你看这把卑手刀,能否用来砍杀董卓老贼?曹‘操’抄起未完工的刀,向空气中砍几下,对孙宾硕说能大能小,又有何妨?

    孙宾硕摇摇头投奔荆州刘表去了。

    孙宾硕之所以离开曹‘操’,大概有三条:第一,因为赵岐的遭遇,孙宾硕对宦官憎恶至极,而曹‘操’正是宦官的后代,孙宾硕因此无法接受曹‘操’;第二,孙宾硕虽然救助赵岐,但也是先争取到了母亲的同意,由此看出孙宾硕是个讲究传统的人,而曹‘操’特立独行,居然亲自铸刀,这一点吓着孙宾硕了。第三,赵岐是饱学大儒,在孙家生活数年,这肯定影响了孙宾硕。荆州刘表当时兴办学校,崇兴儒教,这人孙宾硕心向往之。而曹‘操’敏锐地‘洞’察到暴力才是眼下推动社会的主动力,所以不惜放下经典而亲自铸刀。

    道不同,不相与谋。孙宾硕这个高风亮节的侠士,离开善于投机钻营的曹‘操’,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刘禅问道:“这个鲍出又是怎么样的人?”

    步练影道:“鲍出乃京兆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少年时的一天,一伙强盗趁他外出,把其母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穷追不舍,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鲍出远远看见母亲和几个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后来战‘乱’纷起,鲍出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当时有人写诗赞曰: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