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六章 清廷遣使-第2/3页

加入书签
    宁完我沉声说完,斜着眼睛,偷瞥了一下崇祯的表情。

    崇祯听了宁完我这番话,心下更觉恼怒烦闷,却又无法用言语表达,只能紧绷着脸坐着。

    “宁完我,那两国若要议和,你国所议之条件,却是为何啊?“

    崇祯皇帝憋了半天,终于淡淡地回了句。

    宁完我见崇祯终于开口,心中顿觉轻松,他轻吸了一口气,将皇太极要求的几个条件,全部对崇祯讲了出来。

    这些条件,具体如下:

    第一,明朝承认清朝的独立地位,两国以兄弟之国相称,其中清朝为兄,明朝为弟。

    第二,两国有吉凶大事,须当互相遣使庆吊;

    第三,每岁明朝馈清国黄金三千两,白银五十万两,清国馈明人参千斤、貂皮千张;

    第四,清朝一方的满洲人、‘蒙’古人、汉人,朝鲜人进入明境者须捕送于清;明之叛人进入清境者亦须捕送于明;

    第五,各君其国,以宁远双树铺中间土岭为明国界,以塔山为清国界,以连山为适中之地,进行互市贸易。

    这个条件,比历史上真实的明清议和时,皇太极所要求的条款,却是优惠了很多的。比起趄实历史上上,清朝对明朝提出的苟刻提案,所要求的金银数少了一半。

    当然,这不能不说,清廷之所以没有狮子大开口,却是大半要归功于李啸的卓越战绩,以及对清廷的沉重打击。

    听到这个消息,皇帝心下一动,却依然默不作声。

    他知道,这个看似可承受的‘诱’‘惑’提案,自已还是不能轻易答应,以免中了敌人挖好的陷阱。

    于是,崇祯轻咳了一声,复缓缓道:“宁完我,鲍承先,此事关系重大,朕需与朝臣商量一番,再作定计。你们先退下,暂住馆驿,以待回复吧。“

    见皇帝不置可否,原本极想从皇帝口中,套取一些信息的宁完我与鲍承先二人,皆不觉脸‘露’失望之‘色’。

    只不过,他二人却也不能多说什么,只能悻悻而退。

    待二人退下后,皇帝立刻派太监召集,首辅周延儒与兵部尚书陈新甲二人入宫,前来紧急商议这议和之事。

    很快,周延儒与陈新甲二人匆匆而至,行过君臣礼节后,会谈立即进入正题。

    皇帝简略地将宁完我说的条件,向二人转述了一遍,便开始向他们征询看法。

    听了皇帝的介绍,陈新甲首先发言,他一脸喜‘色’地向崇祯说道:“皇上,这是好事啊。现在清虏主动来求和,这对我大明来说,可是难得良机呢。依在下看来,在我大明如此残破,军力如此疲弊的情况下,鞑虏这般条件,倒也不是不能接受。”

    陈新甲说完,周延儒也轻咳一声开始说话,不过他略一犹豫,却试探着向皇帝问道:“皇上,鞑虏这般条件,没有狮子大开口,倒也确是在可接受之范围,若以此条件与清虏和议,朝臣虽还会多有反驳之词,但在目前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朝臣的非议终究会慢慢平息的。只不过,微臣却只在担心一点……”

    他说到这里,抬起头,用一种探究的目光望向崇祯,‘欲’言又止。

    “‘玉’绳,不必拘谨,你且讲来,你在担心什么?“崇祯淡淡地说了一句。

    周延儒长叹一声,拱手禀道:“微臣在担心,若朝廷与鞑虏达成议和协议,唐国公李啸,会是要立刻与朝廷反目成仇啊!”

    “周首辅何出此话?”听了周延儒的话,陈新甲急急说道:“唐国公在崇祯九年时,曾何其‘激’进,力排众议主张议和,还曾自派人员,参与清廷议和的会议商谈,甚至还提出要把清国公主嫁给皇上的荒唐事,虽然此事不成,但足见唐国公愿意议和之心也。现在若两国能成功议和,那唐国公自会欣喜不已,又如何会反对呢?”

    周延儒摇头道:“唉,陈尚书,此一时彼一时也。当时,唐国公势力较弱,无力与清廷对抗体,而我大明又刚在清军第三次入关中,给了他们沉重的打击,因此大明与清庭还保持着微弱的平衡,故唐国公认为议和可行。但现在形移势变,唐国公经营南洋,远拓外满,其势力现在已然越发壮大,成为一只让清廷无法忽视的军事力量。而清廷正是畏于唐国公之军威战力,又被唐国公扫灭金州,屠埋赫图阿拉两地,受了重创,才不得不放下身段来与我大明议和。而他们之所急着要与我大明议和,正是希望至此不受我大明羁绊,又有大明可为其输血,从而让他们能腾出手来对付李啸,其用心何其毒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