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云山暮归图-第2/3页

加入书签
    随着画纸缓缓展开,沈愈看到这是一副描绘江南水乡的山水画。

    画中远景是数座直如云端,陡峭嶙峋的险峰,山峰被茫茫云雾遮挡,看不见具体景象。

    中景是一条飞瀑从险峰飞流直下,汇入山下河流,两侧各有一座枝叶繁茂的密林,其中右侧密林中隐隐有飞檐翘角的建筑藏于其中。也不知是寺院还是道观。

    近景木桥横跨一条水势湍急的河溪,此时几个砍柴的樵夫与打渔的渔夫或背着柴薪,或拎鱼获,或牵水牛,正沿着木桥匆匆往家赶。

    不远处有十数栋村舍在巨树的掩映下已经升起屡屡炊烟,屋舍前的空地上有数个孩童在你追我赶的嬉戏。

    看到这里,沈愈瞬间现出一幅樵夫或者渔夫归家后,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其乐融融的景象。

    此画水墨淡雅,用笔娴熟,构图严谨,古朴清丽,深得元四家绘事之法,山水与人物融为一体,绝非凡笔所能画就。

    此画竟然有画名,在画的右上角写有《云山暮归图》五字楷书。

    下有草书一行,绘《云山暮归图》赠友陈正年,乙亥八月正秋,邦达。

    旁边有两枚钤印,上为“董邦达”三字白文印,下为“东山名士”朱文印。

    董邦达,字孚存,号东山,进士出身,乾隆朝重臣,书画名家,历任侍读学士,内阁学士,礼、工、吏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翰林院掌院学士,两任工部尚书,一任礼部尚书,谥号文恪。

    曾参与《石渠宝笈》、《秘殿珠林》、《西清古鉴》等著录的编纂修订。

    其善山水,取法元人,远师元四家,近学清初四王,善用枯笔,勾勒皴擦,后又参考董巨画法,天姿奇高,画工超绝。

    董邦达最有名气的是被列为三董之一,有诗词赞其:“东山学士家法良,北苑元宰分毫芒”。

    在华夏书画历史上姓董的名画家共有三位,分别是:董源,董其昌,董邦达。

    董邦达虽然名气不如董源与董其昌,但亦是顶级的大画家,有清代国朝第一手的美誉。

    清史稿上是这样评价董邦达的,邦达,山水源于董源,巨然,黄公望,墨法得于董其昌,自王原祁后被推为大家,久直内廷,进御之作,大幅寻丈,小册寸许,不下数百。

    三董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既为官员亦是字画名家。

    董邦达也是如此,他属于乾隆皇帝特别倚重的一位重臣,他考中秀才后并没有继续考举人,而是选择了教书,雍正元年贡入京师,任七品户部行走。

    雍正十一年董邦达为庶吉士,这是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在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

    庶吉士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也为皇帝讲解经籍,因为能经常在皇帝面前露面,可以说是未来内阁宰执的备选之一。

    果然,到了乾隆二年董邦达被授编修,到了乾隆六年已经是侍读学士入直南书房了,这已是实打实的天子近臣。

    之后,董邦达仕途通达,成为宰辅之臣,并被乾隆钦赐“紫禁城骑马”。

    除此以外,董邦达还是多位清代名家的老师,比如纪晓岚,钱维城等。

    董邦达夫人去世后,纪晓岚作为董邦达弟子为师母写下挽联:

    富春江万古青山,阡表长留,慈训能成贤宰相;

    听雨堂九年绛帐,食单亲检,旧恩最感老门生。

    董邦达与《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也是至交好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站网站:www.123shuku.com